趙宜真

《仙傳外科集驗方》~ 服藥通變方第二 (2)

回本書目錄

服藥通變方第二 (2)

1. 榮衛返魂湯

詳在後章。此不過治骨癰之概耳。

又有病經數月,傷於刀刃,羸弱、拳攣、咳嗽、膿血、壞肉陰爛者,此皆冷極。陽弱陰盛,不可以唾紅為熱,宜以好附子加減治之。

又有毒自手腳頭面而起,疼痛遍身,上至頸項經絡所繫去處,如瘍癧貫珠者,此為風濕流氣之證,宜以加減小續命湯及獨活寄生湯,與此方參錯用之。

又有兩膝痛起,以至遍身骨節皆痛,婦人類血風,男子類軟風,此名風濕痹,又名癧節,宜以附子八物湯加減用之。

又有癰腫在項、腋、兩乳旁,兩胯軟肉處,名為𤷍癧癰。此冷證無熱,宜以內補十宣散,與此方參用。小兒不可輕用附子,恐生驚癇。切不可更犯針刀,薄血無膿,胬肉難合,宜以溫熱藥貼散內消。倘犯針刀,生胬肉,亦以此藥收功。倘用藥微疼,略有驚癇,宜用全蠍觀音散加減用之。

驚定,藥如故事。又有小兒亦患宿痰失道者,癰腫見於頸項、臂膊、胸背等處,是為冷極,全在熱藥敷貼之功,(留口。)病須再作為佳,治法在後。

又有流注,大如匏瓠覆碗,見於胸背,其證類發而甚惡,用藥之後,形勢一有微動,即非發矣。宜以內補十宣,與此方隨證通變用之,可以內消。大抵諸證,皆原於冷,故為痛者,骨痛也。骨者腎之餘,腎虛則骨冷,骨冷所以痛。所謂骨疽,皆起腎者,亦以其根於此也。故補腎必須大附子,方能作效。腎實則骨有生氣,疽不附骨矣。凡用藥不可執一,貴乎通變。

一、凡癰疽初萌,必氣血凝滯所成,為日既久,則血積於所滯,而後盛作。故病人氣血盛者,此方中減當歸,多則生血,發於他所,再結癰腫,生生不絕。斯乃秘傳,醫者少知也。

一、凡癰疽生痰有二證:一胃寒生痰,此方中加半夏健脾化痰。二熱鬱而成風痰,此方中加桔梗以化咽膈之痰,並用生薑,和水酒煎。

一、凡腦發背發在上者,此方中可去木通,恐導虛下元,為上盛下虛之病,難於用藥。老人虛弱者,尤宜去之。

一、凡病人有瀉者,不可便用此方。宜先用止瀉藥,白礬生用為末,溶開黃蠟為丸米飲下三十丸,俟瀉止方用此藥。蓋人身以血氣為主,病癰之人,氣血潮聚一處為膿,若臟腑不固,必元氣泄而血愈寒難愈。此藥大能順氣故也。大抵氣順則血行,氣耗則血寒,氣寒則血死,血死則肌肉不生。

投之熱藥,則肌肉無元氣,不足以當之,徒增苦。投之涼藥,則無是理。是方雖仙授,要在用之得當,不然,則有刻舟之患矣。至於流注,又不可一概論也。若涼藥耗散元氣虛敗,有用三建取效者,其疾多緣於冷故也。尤當審其脈、辯其證的出於冷,而然後用之。亦不可過,過亦有害。

但陽脈回,腫處紅活,骨有生氣,寒氣不能相附為疽,即歸功本方以取效。此萬全妙法。

白話文:

詳細的內容在後面的章節。這裡只是概括地說明如何治療骨癰。

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了好幾個月,因為刀傷,導致身體虛弱、手腳彎曲不能伸直、咳嗽、有膿血、腐爛的肌肉潰爛,這些都是因為身體極度寒冷所致。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不能因為咳血就認為是熱症,應該用好的附子加減藥方來治療。

另外,還有一種毒從手腳或頭臉開始發作,疼痛遍及全身,向上蔓延到頸部,經絡所經過的地方出現像瘰癧一樣串珠狀的腫塊,這是風濕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應該用加減的小續命湯和獨活寄生湯,配合這個藥方一起使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兩膝開始疼痛,然後蔓延到全身的骨節都痛,婦女類似血風的症狀,男子類似軟風的症狀,這叫做風濕痹,也叫做瘰癧,應該用附子八物湯加減使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癰腫長在頸部、腋下、兩側乳房旁邊、大腿內側柔軟的部位,叫做瘰癧癰。這種是寒症,沒有發熱,應該用內補十宣散,配合這個藥方一起使用。小孩子不能輕易使用附子,可能會引起驚風。絕對不能再用針或刀去處理,因為這樣會導致血液稀薄無膿,新肉難以生長,應該用溫熱的藥膏貼敷,使腫塊消散。如果用針或刀處理後長出贅肉,也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如果用藥後稍微感到疼痛或有輕微驚風,可以用全蠍觀音散加減使用。

驚風平息後,藥方還像原來一樣使用。還有一些小孩子,因為體內有舊痰堵塞經絡,癰腫出現在頸部、手臂、胸背等處,這是因為身體極度寒冷,完全要靠溫熱的藥物來敷貼。(留個口子,)病情需要再治療才會好,治療方法在後面說明。

還有一種流注,像匏瓜或碗覆蓋在胸背上,這種情況類似發背,但更加嚴重。用藥後,如果形狀有一點點變化,就不是發背了。應該用內補十宣散,配合這個藥方,根據病情變化使用,可以使腫塊在體內消散。總的來說,各種病症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所以疼痛都是骨頭痛。骨頭是腎的餘氣,腎虛則骨冷,骨冷所以會痛。所謂的骨疽,都是從腎開始的,也是因為根源在這裡。所以補腎必須用大量的附子,才能見效。腎氣充足,骨頭才有生氣,疽就不會附著在骨頭上了。凡是用藥不能固執,要懂得變通。

第一,凡是癰疽剛開始發作,一定是氣血凝滯造成的。時間長了,血液積聚在凝滯的地方,然後才開始嚴重發作。所以,如果病人氣血旺盛,這個藥方中要減少當歸的用量,如果當歸太多,會生血,導致在其他地方又長出癰腫,反覆發作。這是秘傳的方法,醫生很少知道。

第二,凡是癰疽產生痰有兩種情況:一是胃寒產生痰,這個藥方中要加半夏來健脾化痰。二是熱鬱結而成的風痰,這個藥方中要加桔梗來化解咽喉和胸膈的痰,同時要用生薑,加水和酒一起煎。

第三,凡是腦部或背部發作的癰疽,這個藥方中可以去掉木通,以免導引虛弱的下元,導致上盛下虛的疾病,難以用藥。老年人虛弱的,尤其應該去掉木通。

第四,凡是病人有腹瀉的,不能馬上使用這個藥方。應該先用止瀉藥,用生白礬研成末,溶在黃蠟中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三十丸,等腹瀉止住後再用這個藥。因為人體以血氣為主,長癰的人,氣血聚集在一處形成膿,如果臟腑不固,一定會元氣洩露,血會更寒冷,難以痊癒。這個藥方能夠順氣。總的來說,氣順則血行,氣耗則血寒,氣寒則血死,血死則肌肉不能生長。

如果用熱藥,肌肉沒有元氣,不能承受,只會增加痛苦。如果用涼藥,則不符合道理。這個藥方雖然是仙人傳授,關鍵在於用得恰當,不然,就會有刻舟求劍的危險。至於流注,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涼藥耗散元氣導致虛敗,可以用三建來取得療效,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寒冷引起的。尤其要仔細觀察脈象,分辨病症是否由寒冷引起,然後再使用。但也不能用量過多,過多也會有害。

只要陽脈恢復,腫的地方紅潤有活力,骨頭有生氣,寒氣不能附著形成疽,就可以歸功於這個藥方,可以見效。這是萬全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