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真

《仙傳外科集驗方》~ 敷貼熱藥第四 (3)

回本書目錄

敷貼熱藥第四 (3)

1. 回陽玉龍膏

外有老人乳節,又為可治。蓋在垂囊肉上為癰,若近腦則為節矣。

一、宿痰失道,癰腫無膿者,可用此藥點頭。病必旁出,再作為佳,不然則元陽虛耗,此為敗證。如元陽虛耗敗證者,急用全體玉龍敷之,拔出成膿,服藥則通順散加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若病紅活熱驟,則當歸沖和為佳,切不可誤投涼劑。此方但能拔毒作膿,病回即止,不可過。若能參用陷脈神劑尤妙,出《外科精要》。

一、肚癰一證,十有九死。蓋胃屬陰,外寒裡熱。凡氣血潮聚,趨熱避寒,故多為內癰,不能外現,間有微影欲出,則又為冷藥所蠲,及服涼劑,雖有神仙,莫施其功,醫者可不慎乎。凡有此證,初覺腰痛,且以手按之痛苦,走閃移動,則為氣塊;若根不動,外面微有紅腫,則為內癰。急以此方拔出毒氣,作成外癰,然後收功沖和,內則用通順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

若癰自能外現者,不必用此方,只用沖和為妙,不可輕用針刀。如犯鐵器,口不能合,只用玉龍貼癰頭上,四面以沖和圍之,依法自破。若膿流不快,依法用洪寶三分、薑汁七分,茶調敷之,膿出皆盡;內用十宣平補生肌,外則依然收功沖和。此證陰多陽少,損人最害,將安之際,倍服內補,以生氣血,庶幾易愈,否則消而復脹,口不合。既安之後,尤宜多服內補加附子,否則氣弱難平。

證冷者,未破之先,尤宜先服附子方好;既破之後,切不可用急澀斂口之藥,恐炲毒不散。服藥力到,自然合口。至於內癰已成,不能拔出,只用沖和外貼,使在外溫合成膿,自臟腑而出,不至肉爛,死生所繫,全在服藥之功,治法見前。最忌毒食,食毒即發,反復雜療。又有孕婦病此者,又與此異,內用紫蘇飲安胎,勿輕與他藥。

若臨月則兒與膿俱下,若尚遠則膿自大腑中下,若初萌只服藥可消。若癰在外面,其證必熱,惟可用沖和收功,亦須審輕重用之,恐有誤也。

白話文:

回陽玉龍膏

一、如果老人乳頭附近有結節,這種情況也可用此藥治療。因為長在陰囊下肉上的腫塊是癰,如果靠近頭部則稱為結節。

一、如果宿痰阻塞經絡,導致癰腫卻沒有膿,可以用此藥點在頭部。病氣一定會從其他地方排出,這樣再治療效果會更好,不然就會消耗元陽,變成虛弱的敗證。如果已經是元陽虛耗的敗證,要立即用全體的玉龍膏敷上,把膿拔出來。接著服用通順散加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如果病症紅腫熱痛加劇,則用當歸沖和湯比較好,千萬不能誤用寒涼藥物。這個藥方只能拔出毒素使之化膿,病癒就要停止,不能過度使用。如果能配合使用陷脈神劑就更好,出自《外科精要》。

一、肚子裡的癰,十個病人有九個會死。因為胃屬陰,外表寒冷但內部有熱。凡是氣血匯聚,都會趨向熱而避開寒冷,所以大多是內癰,不會外顯。偶爾有輕微的徵兆想要外顯,又被寒涼藥物壓制回去。吃了寒涼藥後,就算神仙也難以施展醫術,醫生不可不謹慎啊!凡是有這種病的,初期會覺得腰痛,用手按壓會很痛,而且疼痛會游走移動,這是因為氣結成塊;如果根部不動,而且外面有輕微紅腫,那就是內癰。要趕緊用這個藥方把毒氣拔出,使其變成外癰,然後再用沖和湯收尾,內服通順散加忍冬藤,治療方法和之前一樣。

如果癰能夠自己外顯,就不必用這個藥方,只需用沖和湯就好,不可輕易使用針或刀。如果碰了鐵器,傷口不能癒合,就用玉龍膏貼在癰頭上,四周用沖和湯圍住,按照這個方法癰自然會破。如果膿液流出不快,就依照方法用洪寶散三分,加上薑汁七分,用茶水調和敷上,就能把膿全部排出。內部服用十宣平補生肌藥,外部依然用沖和湯收尾。這種病陰氣多而陽氣少,最傷身,在快好的時候,要加倍服用補氣血的藥,才能容易痊癒,否則就會消退又再腫脹,傷口不能癒合。康復之後,更要多服用內補藥,加入附子,不然氣虛弱難以恢復。

如果病患身體發冷,在癰還沒破之前,最好先服用附子藥方;癰破之後,切忌用急著收斂傷口的藥物,以免毒素無法散去。服藥藥力足夠,傷口自然就會癒合。至於內癰已經形成,無法拔出,就用沖和湯外敷,使其在體外溫和地化膿,從臟腑排出,不至於肌肉腐爛。這關係到生死,全在服藥的效果,治療方法如前所述。最忌諱吃有毒的食物,吃了就會發作,導致病情反覆難治。還有孕婦得這種病的,又和一般情況不同,內部要用紫蘇飲安胎,不要輕易使用其他藥物。

如果接近生產,胎兒和膿液會一起排出,如果還早,膿液則會從大腸排出。如果是剛開始發作,單純服藥就可以消除。如果癰長在外面,病症一定是熱性的,只能用沖和湯收尾,也需要審慎評估輕重來使用,以免發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