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注
《麻疹闡注》:一部立基於經典、融匯臨床的麻疹醫學專著
清代醫家張霞溪(名廉,字通源,號霞溪)於道光年間撰寫的《麻疹闡注》,是一部專門探討麻疹病症的醫學著作。此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並非完全獨立創新的理論體系,而是以闡釋和發揚《御定醫宗金鑑》中關於麻疹部分的精髓為核心,並結合作者對當時其他麻疹專著的評析及自身的臨床經驗,旨在為醫者提供一套更為清晰、實用的麻疹診療指南。從序、敘、自敘等篇章可知,張霞溪不僅是一位醫者,更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其著述領域廣泛,而《麻疹闡注》雖被謙稱為「緒餘」之作,卻因其直指臨床要害、確有療效而備受推崇。
當時麻疹疫情時有發生,且常有危重病例,而部分醫者對麻疹的認識不清,或拘泥於個別秘方,甚至誤治亂治,導致患者性命堪憂。在此背景下,張霞溪認為有必要釐清麻疹的診治思路。他批評當時流行的麻疹著作,如謝氏的《七十二症》,認為其過於繁瑣,難以涵蓋麻疹千變萬化的症候;又如趙氏的《麻瘄匯補》,雖源自《金鑑》,卻變易其詞句,條款倒置,線索不清,失卻了原著的醇厚。因此,張霞溪選擇回歸《醫宗金鑑》,認為其關於麻疹的論述最為醇正、言簡意賅,但正因其簡練,非得其「言外之意」不易掌握。於是,他抱持著為「淺學通其旨」的初衷,撰寫了這部《麻疹闡注》,其核心方法便是對《金鑑》進行深入的解讀和闡發。
《麻疹闡注》開篇即不落俗套地闡述了閱讀醫書、尤其是《醫宗金鑑》這類經典的方法。張霞溪強調,讀書必須「逐字讀、逐句讀、逐節讀」,最終達到「融會貫通」,方能領悟原著的「言外之意」。他以《金鑑》中關於麻疹的具體條文為例,演示了如何從字面理解深入到理論精髓。例如,看到「某方主之」,便應理解其意為「主治」,而主治之外尚需「輔之」;看到列舉「因風因火因虛可知」三項,便應明白這是舉例,啟發讀者理解引起疹點不透的「因」是廣泛且變化的,需舉一反三;對比不同階段或不同症候的治療方藥差異,才能全面理解其辨證思路。張霞溪認為,《金鑑》已揭示了麻疹「首尾主治之大法」,而臨床應對複雜多變的病情,則需要醫者具備「神而明之」的權變能力。他的「闡注」,便是基於這種讀書方法,對《金鑑》的原文進行疏解、引申和補充,使《金鑑》的理法方藥更加淺顯易懂,便於臨床應用。
關於麻疹的病因病理,《麻疹闡注》延續了傳統醫學對麻疹的認識,指出麻疹是「胎元之毒」伏於體內,因感受天地間的「邪陽火旺之氣」而誘發。其病理機制主要涉及肺與脾的功能失調,因為肺主皮毛,脾主運化,與疹毒的發生與透發密切相關。書中詳細描述了麻疹初發時的前驅症狀,這些症狀類似於感受風邪,如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眼浮腫等,同時伴有發熱。經過數日(一般是二至五日)的潛伏與發展,典型的麻疹疹點開始在皮膚上出現,其形狀如麻粒,顏色呈桃紅色。這些疹點是麻疹的核心特徵,與痘疹有所不同,麻疹疹點尖疏稀密,有顆粒感但不含漿液。張霞溪強調了麻疹病情的迅速變化,需要醫者始終保持警惕。他在「疹原」篇的按語中特別提出了根據疹點出現時間判斷病情輕重的方法:發熱一二日即出疹者病情較重,三四日出疹者較輕,五日後出疹者又偏重,而發熱六七日疹點仍隱伏不見者則尤為危重,提示毒邪內閉,難以透發。
(此部分內容主要根據書籍介紹綜合闡述,實際提供的原文節選未詳細包含脈象、體徵及「不治之候」的具體描述。)在診斷與症狀辨析方面,《麻疹闡注》除了觀察疹點的形態、顏色、分布及出現時間外,還論述了結合病人的脈象、體徵來進行綜合判斷。例如,認為脈象浮大滑數而有神者,提示正氣尚可,邪氣尚易透達,預後相對較好;而脈象細軟無力或無神者,則提示正氣虛弱,病情可能危險。疹點本身的顏色和形態變化也是判斷病情進展和輕重的重要依據:顏色鮮紅、潤澤、均勻透發者,為順證、輕證;顏色紫黑、黯淡、隱伏不透,或出現融合、出血等異常表現者,則提示毒熱深重,病情危急。此外,書中還(根據書籍介紹)列舉了一些提示病情危重或預後不良的徵象,即所謂的「不治之候」,如鼻翼煽動、張口抬肩、目光無神、呼吸喘促、聲嘶等,提醒臨床醫者及早識別高危情況,或需向家屬告知病情嚴重性。
(此部分內容主要根據書籍介紹綜合闡述,並與原文提及的《金鑑》讀法相結合。)《麻疹闡注》的治療原則,緊密圍繞「表發、清熱、養血」這三個核心環節,並貫穿於麻疹的整個病程中。張霞溪強調辨證施治,根據麻疹的不同階段和病機變化來靈活運用方藥。在麻疹的初期,邪在肌表,毒邪未透,治療應以發表疏風、宣透邪毒為主,常用如「宣毒發表湯」等方劑,幫助疹點順利透出。進入出疹期後,若因風寒束表導致疹點不透,則需解表透邪,方如「升麻葛根湯」;若毒熱熾盛,邪氣內壅,則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可能用到如「三黃石膏湯」等方。在疹點透齊或進入收沒階段時,若餘毒未清,或因毒邪內陷導致疹點迅速隱沒,則需酌情透發餘毒或清解內熱,如用「荊防解毒湯」等。麻疹的收沒階段,正氣往往受損,特別是陰液與氣血不足,此時治療重點轉向養血滋陰、扶助正氣,常用的方劑如「柴胡四物湯」以調理虛熱,或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其他養血補氣方劑。書中(根據書籍介紹)列舉了多種經典方劑,如「白虎湯」、「清熱導滯湯」、「涼膈散」等,並(根據書籍介紹)提供了具體的加減原則,體現了《金鑑》所強調的「臨時權變」思想。張霞溪通過「闡注」的方式,將這些原則和方藥的運用思路清晰化,強調醫者不能死守一方,必須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加減,才能適應麻疹多變的臨床情況。
(此部分內容主要根據書籍介紹闡述,實際提供的原文節選未詳細包含。)《麻疹闡注》對麻疹的危急情況及用藥禁忌給予了高度重視。書中(根據書籍介紹)詳細列舉了麻疹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急變證,如喘急、抽搐、出血、譫妄、神昏等,並提供了針對這些變證的具體應急處理方藥。張霞溪特別強調了在治療過程中的用藥禁忌,尤其是對寒涼藥物的慎用。他指出,在疹點未完全出透之前,若誤用或過量使用寒涼藥物,可能導致毒邪因受寒而內收、內陷,形成「冰伏毒熱」的危險局面,進而引起病情迅速惡化,出現高熱、神昏、驚厥等嚴重症狀。此外,對於體質特殊的病人,如孕婦、素體虛弱或有其他慢性病史者,其治療用藥需要更加謹慎,必須充分考慮其整體狀況,兼顧扶正,避免峻烈藥物損傷正氣。
(此部分內容主要根據書籍介紹闡述,實際提供的原文節選未詳細包含。)在麻疹的預防與病後調養方面,《麻疹闡注》(根據書籍介紹)也提供了一些指導。雖然中醫對傳染病的認識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但其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思想,提示了通過日常調養增強體質的重要性。在病後康復階段,由於麻疹過程中高熱、毒邪耗傷氣陰,患者常常出現虛弱狀態。張霞溪強調疹後的合理護理,如避風寒、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飲食,保持居住環境的通風和清潔。對於疹後遺留的虛證,如氣虛、陰虛等,書中(根據書籍介紹)建議採用養血滋陰、益氣健脾的方劑進行調理,如提及的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以幫助患者恢復元氣,修復受損的臟腑功能,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總而言之,《麻疹闡注》是清代麻疹醫學領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張霞溪通過「闡注」《醫宗金鑑》的方式,成功地將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為醫者提供了關於麻疹從病因病理、診斷辨證到治療護理的全面、清晰且實用的指導。他對其他麻疹著作的評析,體現了其嚴謹的學術態度;他對《金鑑》讀書方法的闡述,為後學者如何學習和運用經典提供了寶貴的範例;他對麻疹各階段辨證論治、危急情況處理及用藥禁忌的論述,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該書不僅糾正了當時一些麻疹治療上的謬誤,對於提高麻疹的診療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其所體現的立足經典、融匯臨床、靈活應變的學術思想,至今仍對中醫的傳承、研究與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