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注
《麻疹闡注》是清代醫學家張霞溪於道光年間(1840年)撰寫的一部醫學經典,專注於麻疹的病理、治療與預後,兼具理論闡釋與臨床實踐指導價值。張霞溪在書中全面探討了麻疹的發病原因、症狀辨析、治療方針及藥物運用,並融合經典醫學著作《醫宗金鑑》的精髓進行闡發和補充。
一、麻疹的病因與病理
張霞溪指出,麻疹是「胎元之毒」伏於六腑,因感天地間陽火旺盛之氣而誘發,病理主要涉及肺脾功能的失調。麻疹的初期症狀多表現為咳嗽、噴嚏、流清涕及眼部浮腫,伴隨身熱數日後,皮膚開始出現形如麻粒的紅色斑點。此特徵性疹點為麻疹的核心辨識標誌。
張霞溪強調麻疹病情輕重的分辨,認為氣血平和者病情較輕,病程順利;而內有風寒、食滯或痰火交雜者病情往往嚴重,症狀可能包括高熱、神志不清或疹點不透。
二、診斷與症狀辨析
書中詳細記載了麻疹病人的脈象及體徵。對於脈象的判斷,認為浮大滑數且有神者預後較好,細軟無神者病情危險。此外,根據疹點的形態、顏色及分布,判斷病情的發展階段及嚴重程度。例如,桃紅色潤澤的疹點多為輕症,紫黑隱伏則預示毒火內郁,病情危急。
張霞溪也特別提出某些危重症狀的「不治之候」,如鼻煽口張、目無神光、胸高氣喘等,旨在提醒臨床醫生及早干預或謹慎判斷。
三、治療原則與藥物應用
1. 整體治療策略
麻疹的治療以「表發、清熱、養血」為核心。初期宜用發表疏風的藥物,促使毒邪外出;疹點出透後應以清熱解毒為主,避免毒熱內攻;疹後階段則需養血補陰,防止病後虛損。
2. 辨證施治
張霞溪根據不同病機提出具體治療方案,例如:
- 未出疹階段:身熱但疹點未出,宜用「宣毒發表湯」,通過表散發毒。
- 出疹階段:若風寒閉塞致疹點不透,用「升麻葛根湯」;毒熱壅滯者用「三黃石膏湯」;正氣虛弱者則需人參敗毒散扶正祛邪。
- 收沒階段:疹點應逐漸隱沒,過快消退可能預示毒邪內陷,此時宜用「荊防解毒湯」透發餘毒,並以「柴胡四物湯」調理虛熱。
3. 經典方劑
書中記載了多種經典方劑,包括「白虎湯」、「清熱導滯湯」、「涼膈散」等,涵蓋麻疹的不同症候。作者還提供靈活加減藥方的原則,強調臨床應變能力的重要性。
四、麻疹的危急情況與禁忌
張霞溪反覆提醒醫者關注麻疹的危急症狀,如喘急、譫妄、出血等,並給出具體對應方劑。對於用藥禁忌,他強調避免過用寒涼藥,尤其是在疹點未出透時,若誤用寒涼則可能導致「冰伏毒熱」,毒邪內攻而病情惡化。此外,孕婦與體弱者的用藥需特別慎重,應注重調養與扶正。
五、預防與調養
在麻疹的預防與病後康復方面,書中強調患者需避風寒、禁食辛辣生冷,保持臥室通風良好。對於疹後虛弱者,宜採用養血滋陰的方劑進行調理,如「六味地黃丸」或「補中益氣湯」,以恢復元氣、防止併發症。
總結
《麻疹闡注》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的醫學著作,其精髓在於強調辨證論治、臨床靈活性及中醫經典智慧的融會貫通。張霞溪以嚴謹的態度、詳盡的臨床案例闡釋了麻疹的全程治療策略,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作為中醫麻疹學的重要文獻,該書展現了清代醫學的高度發展,對於當代研究中醫傳統理論、探索傳染病防治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