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溪

《麻疹闡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瘄子消後方

(瘄前以發散出透為主,消後以滋陰清胃為主。)

生地、骨皮、甘草、麥冬、桑皮、杏仁、荊芥、山楂、枳殼、川貝、知母、石膏、米仁、元參。有痰用北沙參、白芥子。有食,用蘿蔔子。見症加減如前法。瘄前不易,瘄後更難。一因瘄前胃火不清,以致牙疳臭爛。一因肺火不清,移熱大腸,變成泄痢。泄痢初起,急用大黃以瀉其毒。

若大黃難用,用黃芩黃連以清其火。牙疳者,急用石膏。目紅赤者,須用大黃以瀉之。目痛者,須用石膏、黃連。

瘄後重感風寒者,仍用表散。瘄後陰虛發熱者,仍用滋陰養血藥,當歸、白芍可用。瘄後食積不清,仍用消導藥。瘄後小兒乳疳難治,只有五穀蟲一法,可救萬中之一。瘄後餘毒,仍用清涼化毒藥。瘄後痰壅氣喘,仍用化痰清肺藥。瘄後忽然心胸絞痛,還是元氣虛弱,曾受疫癘之氣。

謂之中惡,宜用蟬蛻四兩、檳榔二錢、升麻八分煎服。又瘄無補法,故人參白朮不用。然真虛者用之而效。瘄子以養陰為主,故肉桂不用。然真寒者亦可用之。麻黃一味,服之過多,肺中燥極,渴不可止,惟用梨汁斂之可止。凡眼中有星,以三白草根掩之,或掩後枕司,或縛手臂。

其星自落。凡出痘而瘄又出者,最難治也。用青大麥草襯於席下,以陰其瘄子,然後治痘。《內經》云:「漆得蟹而解,麻得麥而消也。」若無青大麥草,大麥亦可代。

白話文:

(在麻疹發作前,治療重點在於疏散風邪,使麻疹透發出來;麻疹消退後,治療重點則在滋養陰液、清除胃火。)

藥方組成:生地、地骨皮、甘草、麥冬、桑白皮、杏仁、荊芥、山楂、枳殼、川貝、知母、石膏、薏苡仁、元參。有痰加北沙參、白芥子。有食積加萊菔子。根據症狀加減藥物,方法如前所述。

麻疹發作前不易治療,麻疹消退後更難處理。一個原因是麻疹發作前胃火沒有清除乾淨,導致牙齦潰爛發臭;另一個原因是肺火沒有清除乾淨,熱邪傳至大腸,變成腹瀉痢疾。腹瀉痢疾剛開始時,要趕緊使用大黃來瀉下毒素。如果大黃難以使用,可以用黃芩、黃連來清除火邪。牙齦潰爛者,趕緊使用石膏。眼睛紅腫者,必須用大黃來瀉火。眼睛疼痛者,必須用石膏、黃連。

麻疹痊癒後又再次感受風寒者,仍需使用解表散邪的藥物。麻疹痊癒後出現陰虛發熱者,仍需使用滋陰養血的藥物,如當歸、白芍等可使用。麻疹痊癒後食積未消者,仍需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麻疹痊癒後,小兒的乳疳難以治療,只有使用五穀蟲這個方法,或許能救治萬分之一的病人。麻疹痊癒後若有殘留毒素,仍需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麻疹痊癒後痰多氣喘,仍需使用化痰清肺的藥物。麻疹痊癒後忽然出現心胸絞痛,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曾受邪氣侵襲,稱之為「中惡」。可使用蟬蛻四兩、檳榔二錢、升麻八分煎服。

麻疹沒有補益的方法,所以人參、白朮等藥不用。然而,如果真的虛弱,使用這些藥物也會有效。麻疹以滋養陰液為主,所以肉桂不用。然而,如果真的寒冷,也可以使用肉桂。麻黃一味藥,服用過多,會導致肺部過於乾燥,口渴難止。只有用梨汁來收斂,才能止渴。

凡是眼睛中有星翳者,可以用三白草的根部敷在眼睛上,或敷在後腦勺,或綁在手臂上,星翳自然會脫落。凡是出過水痘又出麻疹者,最難治療。可以用青大麥草鋪在席子下,來陰涼麻疹,然後再治療水痘。《內經》說,漆遇到螃蟹就能化解,麻遇到麥子就能消除。如果沒有青大麥草,大麥也可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