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注》~
1. 卷二
2. 身熱不退
麻疹非熱不出。若既出透。其熱當減。倘仍大熱者。此毒盛壅遏也。宜用化毒清表湯治之。疹已沒落而身熱者。此餘熱留於肌表也。宜柴胡清熱飲治之。
化毒清表湯,治麻既出透而身猶大熱者
粉葛,薄荷,地骨皮,黏子(炒研),連翹(去心),防風,黃芩,黃連,元參,知母,木通,甘草,桔梗,加燈心
柴胡清熱飲,治沒後身熱。
柴胡,黃芩,赤芍,生地,麥冬,地骨皮,知母,甘草,加燈心
廉按此亦言其大略也。身熱而兼他症者。宜隨症加減治之。合下並看自見。且益見前收沒條所云當散不散為虛熱之止言常法也。然而此條亦當合前條觀之。倘有虛症。不至過於寒涼矣。
白話文:
身熱不退
麻疹發病時,必須發熱才能疹子才能出透。如果疹子已經出透了,那麼發熱的情況應該會減輕。如果仍然高燒不退,表示毒邪壅盛,應該服用化毒清表湯來治療。如果疹子已經消退了,但身體還是發熱,這是餘熱滯留在肌膚表面,應該服用柴胡清熱飲來治療。
化毒清表湯是用於治療麻疹疹子出透但仍然高燒的方劑,藥物包括:葛根、薄荷、地骨皮、黏米(炒研)、連翹(去心)、防風、黃芩、黃連、玄參、知母、木通、甘草、桔梗,並加入燈芯草。
柴胡清熱飲是用於治療麻疹消退後仍然發熱的方劑,藥物包括:柴胡、黃芩、赤芍、生地黃、麥冬、地骨皮、知母、甘草,並加入燈芯草。
以上只是概括性的說明。如果發熱同時伴隨其他症狀,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治療。詳細內容請參考其他相關記載。這也印證了之前關於疹子不出或消退不完全是虛熱的論述,治療時應注意辨證,尤其是有虛症的情況下,避免藥物過寒。
3. 煩渴
凡出麻疹煩渴者。乃毒熱壅盛也。蓋心為熱擾則煩。胃為熱鬱則渴。當未出時。宜升麻葛根湯加麥冬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湯。沒後煩渴者。用竹葉石膏湯。
升麻葛根湯(見前)
白虎湯(見前)
竹葉石膏湯
人參,麥冬,石膏,知母,淡竹葉,甘草
廉按煩渴而兼他症。當隨症加減治之。或他症重於煩渴。當以他症為主煩渴為兼。此當統前後而觀也。亦有火毒內蘊而不煩渴者。
白話文:
煩渴
麻疹患者出現煩躁口渴,是因為毒熱鬱結太盛。這是因為心經受熱擾動而煩躁不安,胃經受熱鬱結而口渴。麻疹未發疹前,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再加入麥冬和花粉;麻疹已經發疹,就應該服用白虎湯;麻疹痊癒後仍然煩躁口渴,則需服用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的藥材包括:人參、麥冬、石膏、知母、淡竹葉、甘草。
如果煩渴伴隨其他症狀,就應該根據其他症狀增減藥物治療。或者其他症狀比煩渴更嚴重,就應該以其他症狀為主,煩渴為次要症狀來治療。這需要通盤考慮病情始末。也有些情況是火毒內蘊,卻沒有煩躁口渴的症狀。
4. 譫妄
譫妄一證。乃毒火太盛。熱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譫妄者。宜三黃石膏湯主之。疹已出而譫妄者。黃連解毒湯主之。
三黃石膏湯(見前)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炒),加燈心
廉按云主之者。必有輔之者也。病至譫妄。必不止譫妄一疹矣。如風寒痰食。以及諸變症。各宜隨症用藥輔之。故金鑑下一字宜細細揣摩。不同他書之一條止一事。所謂言簡而該也。
白話文:
譫妄是一種症狀,是因為體內毒火太盛,熱氣薰蒸損傷心神所致。如果疹子還沒長出來就出現譫妄,應該服用三黃石膏湯;如果疹子已經長出來了再出現譫妄,則應該服用黃連解毒湯。
(三黃石膏湯的配方前面已經記載過了)
黃連解毒湯的配方是:黃連、黃芩、黃柏、炒梔子,再加燈心草。
書中說「主之」,意思是主要用這些藥方治療。但實際上,出現譫妄,一定不止是單純的疹子這麼簡單,可能還會伴隨風寒、痰飲、食積等其他症狀,甚至還有其他併發症。因此,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再配合其他藥物治療。所以,書中「主之」這兩個字,要仔細琢磨體會,它不像其他醫書只講一種病症一種藥方,而是簡潔精煉地概括了病情和治療方法。
5. 喘急
喘為惡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無汗喘急者。此表實拂鬱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湯發之。疹已出。胸滿喘急。此毒氣內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氣化毒飲清之。若遲延失治。以致肺葉焦枯。則難救矣。
麻杏石甘湯(見前)
清氣化毒飲
前胡,桔梗,栝蔞仁,連翹(去心),桑皮,杏仁,黃芩,黃連,元參,甘草,麥冬,重用蘆根
廉按此二方。余屢用之而屢效。誠萬金良方也。然前云臨時權變。神而明之。此語直貫全部。讀是書者。疑其太簡。由不能融會貫通耳。如此二方。誠為治喘之良方。然人各異症。症各異治。風火痰食。自宜隨症加減。余治出未透而喘急者。於麻杏石甘湯內加荊防。桔梗。桑皮。
黏子。知母。葶藶子等藥。治已透而喘急。及隱伏而喘急者。於清氣化毒湯內加石膏。枳殼。膽星。大黃等藥。皆應手而效。故麻瘄匯補云。風痰食火四者。皆能氣喘。治宜祛風化痰消食清火是也。但不宜用蘇合香丸。抱龍。牛黃等丸。亦不可純用降氣之藥。初發而喘者。三拗湯加淡竹葉。
石膏。已出而喘。鼻乾口燥者。用白虎湯加疏表藥。或羚羊瀉白散。便閉者。加前胡。蔞仁。杏仁。大黃。黏子。西河柳。火喘。羚羊。蔞仁。石膏。最妙花粉。海石。次之。此亦脫胎於金鑑二方。但少為加減耳。故備載之。以供採用。至於麻後喘急。有虛實之分。樓全善曰。
喘而有汗。須扶正氣。喘而無汗。須散邪火。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閉。麻瘄匯補曰。虛者宜用補肺化痰之藥。如人參。阿膠熟地。蛤蚧。核桃肉。納氣歸元。實者宜用白虎湯。減羚羊瀉白散。加減治之。活人書曰。時醫每見喘急。不將麻毒外出。
發表清火。而徒用蘇子順氣等藥。不反耗其血氣而致變。曰有瘄毒痰喘甚者。宜用栝蔞仁。桔梗。花粉。海石。金沸草等藥。消痰清火。如痰逆壅盛者。可用牛黃珍珠散。氣虛者加人參立應。樓全善曰。鼻孔掀開。黑如煙煤。或鼻尖連人中生瘡枯焦。或鼻乾胸高者。皆肺絕也。
急則三日。緩則十二日。死於丙丁日火剋金也。至於髮直如麻。頭汗如油。鼻煽如爐。腹脹如鼓。面青唇黑者。死更速。
三拗湯(見前)
羚羊瀉白散
生桑皮,地骨皮,甘草,羚羊角
珠黃散
珍珠,牛黃
等分為末。燈心湯沖服。
白話文:
喘是惡劣的徵兆,尤其麻疹患者更應忌諱。如果麻疹初起未透,沒有汗且喘息急促,這是表證實邪鬱結,毒氣未解,應該用麻杏石甘湯發散。疹子已經出透,但胸悶喘息急促,這是毒氣內攻,肺金受損,應該用清氣化毒飲來清熱解毒。如果延誤治療,導致肺葉焦枯,就難以挽救了。
清氣化毒飲的藥物包括:前胡、桔梗、栝蔞仁、連翹(去心)、桑皮、杏仁、黃芩、黃連、元參、甘草、麥冬,並大量使用蘆根。
我多次使用這兩種方劑,都非常有效,的確是價值千金的良方。但前面提到的「臨時權變,神而明之」,這句話貫穿全文。讀到這裡的人可能會覺得太簡略,那是因為不能融會貫通。這兩個方劑確實是治療喘息的良方,但每個人的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風、火、痰、食積等原因都會引起喘息,應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我治療麻疹初起未透而喘息急促的患者,會在麻杏石甘湯中加入荊防、桔梗、桑皮、黏子、知母、葶藶子等藥物;治療麻疹已透或隱伏而喘息急促的患者,會在清氣化毒飲中加入石膏、枳殼、膽星、大黃等藥物,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所以《麻疹匯補》說:風、痰、食、火四者,都能導致氣喘,治療應當祛風化痰、消食清火。但不能使用蘇合香丸、抱龍丸、牛黃等丸劑,也不可單純使用降氣藥物。麻疹初發而喘息的,用三拗湯加淡竹葉、石膏;麻疹已出而喘息,鼻乾口燥的,用白虎湯加疏表藥物,或羚羊瀉白散;便秘的,加前胡、蔞仁、杏仁、大黃、黏子、西河柳;火邪引起的喘息,用羚羊角、蔞仁、石膏、花粉、海石,效果最佳。這些方劑都脫胎於前賢的方劑,只是略加加減而已,所以詳細記載,供大家參考使用。
至於麻疹後的喘息急促,有虛實之分。《樓氏全書》說:喘息並有汗,須要扶助正氣;喘息而無汗,須要散除邪火。虛證者氣虛體弱,身體冰冷,痰液如冰;實證者氣盛,胸悶,身體發熱,便秘。《麻疹匯補》說:虛證者宜用補肺化痰的藥物,如人參、阿膠、熟地、蛤蚧、核桃肉等,以益氣養陰;實證者宜用白虎湯,或減去羚羊瀉白散,加減治療。《活人書》說:一些醫生遇到喘息急促的病人,不先將麻疹毒邪發散出去,發表清火,卻只用蘇子等順氣的藥物,反而耗傷氣血,導致病情加重。如果麻疹毒邪、痰濁、喘息都很嚴重,應該用栝蔞仁、桔梗、花粉、海石、金沸草等藥物,以消痰清火;如果痰液壅塞嚴重,可用牛黃珍珠散;氣虛者加人參。
《樓氏全書》說:鼻孔張開,黑如煙煤,或鼻尖及人中生瘡枯焦,或鼻乾胸悶,都是肺氣絕的徵兆,病情危急者三日內死亡,緩慢者十二日內死亡,死於丙丁日(火剋金)。如果頭髮直立如麻,頭汗如油,鼻煽如爐,腹脹如鼓,面色青黑,死亡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