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溪

《麻疹闡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麻疹主治大法

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表發,使毒盡達於肌表。若過用寒涼,冰伏毒熱,則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氣內攻,喘悶而斃。至若已出透者,又當用清利之品,使內無餘熱,以免疹後諸證。且麻疹屬陽,熱甚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故沒後須以養血為主,可保萬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於臨時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

廉按主治大法,以表發、清利、養血三項該之。此真的確不磨之論。仲景復起,不能易斯言也。誠能依此用藥,何有危症?然此其大法也。表發固忌清利,亦有火閉而宜兼用清涼者,食閉而宜兼用消導者,痰閉而宜兼用化痰者。沒後固宜養血,亦有匿表而宜兼用疏散者,火鬱而宜兼用清涼者。

食積而宜兼用消導者,痰壅而宜兼用化痰者。且有元氣本虛,初發而即宜兼補氣血,沒後而即用溫補者;亦有初發而兼補氣血,沒後而反用清涼者。麻疹千變萬化,醫者亦當以千變萬化應之。初非謝氏七十二症所能盡也。故又曰臨時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旨哉言乎。此在讀其書者,明其意而推廣之耳。

白話文:

麻疹主治大法

麻疹發病,疹子要充分透發出來才好。一開始應該使用發汗的藥物,讓毒氣完全到達皮膚表面。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會把毒邪寒邪抑制在體內,疹子就無法充分透發,很容易導致毒氣內侵,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而死亡。疹子已經充分透發之後,就要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清除體內殘餘的熱邪,避免麻疹後出現各種併發症。因為麻疹屬陽,熱邪過盛會傷及陰液,耗損血液,所以麻疹痊癒後,必須以養血為主,才能確保萬無一失。這就是治療麻疹的完整方法。至於臨床上遇到的特殊情況,則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

這篇關於麻疹治療的精要,概括了發汗、清熱利濕、養血三項原則,這是千真萬確、不可更改的論述,即使是張仲景再世,也不會改變這些話。如果確實能按照這個方法用藥,又哪會有危險的病例呢?然而,這只是大原則。發汗階段固然禁忌使用清熱利濕藥物,但也有邪熱閉鬱,需要同時使用清熱涼血藥物的;也有食積內停,需要同時使用消導藥物的;也有痰濕阻滯,需要同時使用化痰藥物的。痊癒後固然應該養血,但也有疹子隱而不透,需要同時使用疏散藥物的;也有火熱內鬱,需要同時使用清熱涼血藥物的;也有食積內停,需要同時使用消導藥物的;也有痰濕壅盛,需要同時使用化痰藥物的。還有一些人元氣本就虛弱,發病初期就需要同時補益氣血;痊癒後則需要溫補藥物。也有一些人發病初期同時補益氣血,痊癒後反而需要清熱藥物。麻疹變化多端,醫生也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應對,絕非謝氏《麻疹七十二症》所能完全涵蓋的。所以說,臨證需靈活應變,全憑醫生的經驗和智慧。這番話的道理深遠,讀者應該理解其精髓並加以推廣運用。

2. 麻疹未出證治

麻疹一證。非熱不出。故欲出時。身先熱也。表裡無邪者。熱必和緩。毒氣鬆動。則易出而易透。若兼風寒食熱諸證。其熱必壯盛。毒氣鬱閉。則難出而難透。治以宣毒發表湯。其間或有交雜之症。亦照本方隨證加減治之。

宣毒發表湯,治麻疹將出未出。

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殼,荊芥,防風,薄荷,木通,連翹,黏子,淡竹葉,甘草

引加芫荽。水煎服。感寒邪者加麻黃。夏月勿用。食滯加南山楂。內熱加黃芩。氣急去升麻。加蘇葉蔥白。甚者並去桔梗。孕婦依前法。再去木通。

廉按風閉者。面色微青。舌胎微白。灑淅惡寒。毛竅豎起。鼻塞氣粗。喘悶不寧。甚至角弓反張。手足拘攣。眼白足冷。大便清利。重用荊芥。防風。薄荷。升麻。粉葛。前胡。桔梗。杏仁。蟬蛻。蔥白。以發之。冬月用麻黃。火閉者。面紅目赤。肌膚焦熱。舌燥唇裂。大便或閉或瀉。

甚至氣喘狂叫。神昏錯語。揚手擲足。喜就冷處。宜於表藥中重用石膏。黃芩。知母。或犀角。川連。梔子等藥。重甚者加大黃。食閉者。面色微黃。四肢倦怠。吞酸噯腐。身熱口燥。舌上黃白厚胎。胸膈痞滿。甚至肚腹堅實。昏睡氣急。大便不通。宜於表散藥中用枳殼。厚朴。

山楂。麥芽。以消其食。卜子。大黃。以通其閉。若食火動心。時發譫語。四肢厥冷。名為食厥。急用芩。連。石膏。蔞仁。大黃。仍佐以發散之藥。又有痰閉者。滿口痰涎。喉間有聲。氣急發喘。咯痰不出。宜重用桔梗。杏仁。桑皮。膽星。蔞仁。白芥子。竹瀝等藥。仍佐以疏散之劑。

以上四症。已甚者俱謂悶瘄。宜審其所重而用藥或四症俱全。宜用三黃石膏湯。再加風藥痰藥消食藥。又悶瘄多痰喘。一法用明亮雄黃。盛以竹筒。於飯中蒸七次為末。酒漿調服。痰喘即止。悶瘄之症。有熱六七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隱者。有頭面微出而身上俱無者。有身上微影而頭面胸背俱無者。

有影跡。在內而外不見形者。有皮膚隱隱紫赤者。有紅紫遍身紫黑成塊者。此皆九死一生之症。然能審其受病之的。而大劑治之。亦可挽救。切勿棄而不治也。凡遇悶瘄。分其頂心細看。有紅筋紅瘰。挑破即出。或頭面手足有瘄疔。用銀針挑破方出。或頂心中有發。比眾發更粗。

其色黃赤者。拔去髮根見血即出。又曰有交雜之症。宜隨症加減治之。固不止此四症已也。學者當推廣之。

三黃石膏湯,治風寒毒熱鬱滯悶症。

麻黃,石膏,淡竹葉,黃柏,黃連,梔子,黃芩

白話文:

麻疹還沒發出來時的治療方法

麻疹這種疾病,如果不發熱,疹子就不會長出來。所以,疹子將要長出來的時候,身體會先發熱。如果沒有外感風寒和內有食積等邪氣,發熱就會比較溫和,毒氣會比較容易疏通,疹子就容易長出來並消退。但如果同時伴有風寒、食積、內熱等症狀,發熱就會很厲害,毒氣就會鬱結不通,疹子就難以長出來並消退。此時,可用宣毒發表湯治療。如果期間出現其他併發症,也可以根據這個方子,隨症加減藥物進行治療。

宣毒發表湯,用於治療麻疹將出未出。藥物組成: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殼、荊芥、防風、薄荷、木通、連翹、黏子、淡竹葉、甘草。可加芫荽。水煎服。如果感受了寒邪,可以加麻黃;夏季禁用。如果食積,可以加山楂;如果內熱,可以加黃芩;如果氣喘,可以去掉升麻,並加入蘇葉、蔥白;症狀嚴重者,可以去掉桔梗。孕婦使用此方,應去掉木通。

根據臨床觀察,風閉型的麻疹,患者面色略青,舌苔微白,惡寒怕冷,毛孔豎起,鼻塞氣粗,呼吸困難,甚至出現角弓反張、手足抽搐、眼白和腳底發冷、大便稀溏等症狀。治療時應重用荊芥、防風、薄荷、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杏仁、蟬蛻、蔥白來促進疹子發出,冬季可以加麻黃。火閉型的麻疹,患者面紅目赤,皮膚灼熱,舌燥唇裂,大便可能便秘或腹瀉,甚至出現呼吸急促、狂叫、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手舞足蹈,喜歡待在陰涼處等症狀。治療時,應在表散藥中重用石膏、黃芩、知母,或犀角、川連、梔子等藥物,症狀嚴重者可以加大黃。食積型的麻疹,患者面色微黃,四肢乏力,呃逆嘔吐,身體發熱,口乾舌燥,舌苔黃白厚膩,胸膈痞滿,甚至腹部堅硬,昏睡氣急,大便不通等症狀。治療時,應在表散藥中加入枳殼、厚朴、山楂、麥芽來消食,並用檳榔、大黃來通便。如果食積化熱傷及心神,出現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稱為食厥,則應急用黃芩、川連、石膏、杏仁、大黃,並輔以發散藥物。痰閉型的麻疹,患者滿口痰液,喉嚨有痰鳴聲,呼吸急促,咳嗽痰液不易咳出。治療時,應重用桔梗、杏仁、桑白皮、膽南星、杏仁、白芥子、竹瀝等藥物,並輔以疏散之劑。

以上四種症狀嚴重者,都稱為“悶閉”,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用藥。如果四種症狀都存在,可以用三黃石膏湯,並加入疏風、化痰、消食的藥物。對於悶閉伴有痰多喘息的患者,還可以用明亮雄黃,盛放在竹筒裡,放在米飯上蒸七次,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可以止咳平喘。悶閉症的表現有很多種,比如發熱五六天疹子還沒長出來;疹子長出來又很快退下去;只有頭面部出疹,身上沒有;身上略有疹子,但頭面、胸背沒有;疹子隱隱約約在皮下,表面看不見;皮膚隱隱紫赤;全身出現紫黑色的斑塊。這些都是危重症狀,九死一生。但是,如果能準確判斷病情,用藥得當,還是可以挽救的,千萬不能放棄治療。

遇到悶閉症,要仔細觀察頭皮,如果有紅筋或紅腫的疙瘩,應挑破使其疹子長出。如果頭面或手足有疹子或瘡瘍,可以用銀針挑破。如果頭皮中央長出一根比其他頭髮粗,顏色黃赤的頭髮,拔掉髮根,出血後疹子就會出來。此外,還可能出現其他併發症,應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治療方法不止以上這些。學習者應該深入研究,推廣應用。

三黃石膏湯,用於治療風寒、毒熱、鬱滯等引起的悶閉症狀。藥物組成:麻黃、石膏、淡竹葉、黃柏、黃連、梔子、黃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