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註
《麻疹闡註》這部書,是清代醫家張霞谿(本名廉,字通源)撰寫、刊刻於道光年間(約1840年)的一部重要的麻疹專著。張霞谿先生不僅在醫學上有所建樹,更是一位學養深厚的儒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曾以貢士身分參與科舉,其著述範圍廣泛,不僅限於醫學,亦涵蓋經世致用、關乎「世道人心」之學問。《麻疹闡註》雖被作者謙稱為「緒餘」,卻是他臨床實效的體現,也是清代麻疹研究領域的一部代表作。
本書的寫作背景,正值清代麻疹疫情頻繁且嚴峻的時期。雖然古代醫籍多論述痘疹(天花),提及麻疹的篇幅較少,但隨著時代發展,麻疹的嚴重性逐漸凸顯,有時甚至「較重於痘」,這促使一些有心醫者開始撰寫麻疹專書。然而,在張霞谿看來,當時雖已有如謝氏《七十二症》、趙氏《麻瘄匯補》等麻疹醫書,但仍存在不足。謝氏之書雖詳,卻「未免煩瑣」,難以涵蓋麻疹多變的證候;趙氏之書雖多取材於權威的《御定醫宗金鑑》,卻「變易其方藥詞句」,且「條款倒置,線索不清」,未盡得《金鑑》之精髓。
張霞谿因此認為,最為醇厚、最值得深入學習的麻疹理論,仍載於《御定醫宗金鑑》之中。然而,《金鑑》文字「言簡而賅,義近而旨遠」,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難以領會其「言外之意」。《麻疹闡註》的撰寫目的,便是為了深入闡釋《金鑑》麻疹部分的微言大義,使「淺學」也能通曉其旨,掌握麻疹的診療法則。
本書結構清晰,共分四卷。卷一、卷二主要圍繞《御定醫宗金鑑·痘疹心法要訣》中的麻疹條文進行詳細的註釋、補充和發揮。作者並非簡單地轉述或解釋字面意思,而是結合作者的理解與臨床經驗,深入挖掘條文背後的深意。卷三、卷四則作為附篇,廣泛搜集和引用了前代醫家關於麻疹後遺症、合併症的證治經驗,為讀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參考。
在內容上,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開篇便強調了正確的「讀書之法」。張霞谿認為,讀醫書必須「逐字讀,逐句讀,逐節讀」,並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方能領悟精髓。他以《金鑑》條文為例,示範如何通過分析「主之」一詞推斷出「輔之者」、如何從「須察所因」展開聯想、如何對比不同條文理解其應用範圍,以及如何從整體上把握經典著作「詳略」的佈局原則。這套讀書方法不僅適用於麻疹一科,更是學習整個中醫學問的指導,體現了作者對醫學傳承和學習方法的深刻思考,強調了獨立思考和融會貫通的重要性,而非依賴表面條文或所謂的「秘方」(作者在自敘中曾痛陳當時有人將蜈蚣、全蟲等峻烈藥物用於麻疹並誇為神方,實為可哀)。
在具體的麻疹理論闡釋上,本書基於《金鑑》思想,對麻疹的病因病機、症狀特點、輕重辨別和治療原則進行了系統論述。作者明確區分了麻疹(正疹)與其他疹類(如瘙疹、癮疹、溫疹)以及痘疹(天花),指出麻疹是「胎元之毒」感受天地間的「邪陽火旺之氣」,從「肺脾」外發。詳細描述了麻疹初起的症狀(發熱、咳嗽、噴嚏、流涕、眼淚汪汪等)及疹點的形態、顏色和發出規律,並強調其「大異於痘」。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在「輕重」一節中提供了詳細的辨證依據。作者從正邪關係出發,分析了不同體質、是否兼夾他邪(風寒食滯)對病情的影響。對各種危重症狀,如大熱無汗、煩躁口渴、便閉尿澀、喘急、神氣不清等,都結合病機進行了深入解析,並提供了通過疹形(透徹、顏色深淺、分佈部位)、脈象(浮大滑數有神為吉,細軟微弱無神為凶)來判斷病情的具體方法。書中列舉了大量凶險的臨床表現(如紫黑灰黯、隱伏不明、狂言、衄血、鼻煽、口張、眼胞陷、痰聲在喉、鼻面青、糞色青黑如爛魚腸等),為當時醫者判別預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治療原則上,本書沿襲《金鑑》並加以發揮,核心思想是「出貴透徹」。作者強調麻疹的毒邪應通過肌表發越,因此初期應以發表、透邪外出為主要治法。書中特別警示了「過用寒涼」的危害,認為寒涼藥物會「冰伏毒熱」,導致毒邪不能外透,轉而內攻臟腑,引發喘悶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這體現了溫病學派「透邪外出」的治療思想在麻疹治療中的應用。
總體而言,《麻疹闡註》是一部融經典詮釋、臨床經驗和教學方法於一體的優秀中醫著作。它立足於權威經典《御定醫宗金鑑》,通過深入淺出的闡釋,使原本精煉的文字變得易於理解和應用。其提出的讀醫書方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在麻疹診療方面,本書提供了系統的辨證思路、詳細的輕重判斷標準以及強調「透邪外出」的核心治療原則,對當時以及後世中醫防治麻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書的廣泛流傳(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也證明了其在醫學界的影響力和實用價值,是研究清代溫病學說和麻疹治療史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