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註》~ 卷二 (6)
卷二 (6)
1. 腹痛
麻疹腹痛者。由食滯凝結。毒氣不得宣發於外。故不時曲腰啼叫。兩眉頻蹙。須以加味平胃散治之。滯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加味平胃散
防風,升麻,枳殼,葛根,蒼朮,陳皮,厚朴,山楂,麥芽,甘草
廉按。袁某之女。年十四。出疹即沒。喉痛腹脹。接余看視。面色黧黯。鼻黑。唇裂口渴。舌赤如朱。並無點胎喉痛難嚥。心如火燒。腹脹而冷。手足亦厥。此熱極反寒之象。觀其前方。川連。黃芩。射干。元參。石膏。升麻。大黃。卜子。知母。犀角等藥。已服三四劑矣。
且重用石膏。大黃。每藥下咽。則脹滿愈甚。四圍匍匐而走。略下清水。則口渴。喉痛。胸滿。益甚。晝夜不安。眼不合縫。諸醫無策。坐以待斃。余按其脈。脾脈獨宏大堅實。腹中拒按更甚。此由食積於中。胃火上衝。以致喉痛諸症也。時醫拘定枳殼。山楂。厚朴。酸澀。
麥芽消疹之論。不敢用以消食。而惟用涼藥以清其火。大黃以硬通之。不知愈涼則愈滯。大黃直走。不能消化。所以腹中冰冷。火毒聚於上焦。每服藥而脹滿欲死也。余用枳殼、厚朴。山楂。麥芽。神麯。粉葛。檳榔。七味。諸醫以為人已乾燥。用此燥烈之藥。當無不死。且枳殼山楂等酸收之性。
麻隱何能復發。其父謂女已垂危。死生惟命。排眾議而服之。藥方下咽。即已睡去。酣眠半日而醒。諸症頓減。舌胎極厚而黃。余復以前方飲之。酣睡一夜。次日原方加大黃六錢而愈。又有毒盛作痛者。余用蟬蛻二兩。桔梗三錢。一劑而愈。
白話文:
[腹痛]
患有麻疹而感到腹部疼痛,通常是因爲食物殘留在體內未能及時消化,導致毒素無法正常排出體外。患者常會不時彎腰哭喊,雙眉緊皺,對於這種情況,應使用改良版的平胃散進行治療。一旦食物殘留被清除,毒素得以解除,腹痛自然就會消失。
改良版的平胃散配方如下:防風、升麻、枳殼、葛根、蒼朮、陳皮、厚朴、山楂、麥芽和甘草。
舉例來說,有位姓袁的人的女兒,14歲,出麻疹後就身體不適,喉嚨痛、腹部脹滿。我去給她看病,發現她臉色暗沉,鼻子發黑,嘴脣乾裂且口渴,舌頭鮮紅如硃砂。她沒有出疹,喉嚨痛到難以吞嚥,心中像火燒一樣,腹部雖然脹滿但感覺冰冷,手腳也是冰冷的。這顯示了極度熱症卻表現出寒症的現象。我看了她之前吃的藥方,包括黃連、黃芩、射干、元參、石膏、升麻、大黃、卜子、知母、犀角等藥物,已經吃了三四劑了。
而且,這些藥方裏大量使用了石膏和大黃。每次吃藥,她的腹部脹滿感反而更加嚴重,甚至爬行在地上,稍微喝點水,喉嚨痛、胸悶的情況反而更甚,日夜都不得安寧,眼睛都合不上。醫生們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着她病情惡化。我給她把脈,發現脾臟的脈象獨大且堅實,腹部按壓反應強烈。這是因爲在體內有食物積滯,胃部的火氣上衝,導致了喉嚨痛等一系列症狀。當時醫生們都固守着枳殼、山楂、厚朴、麥芽可以消除麻疹的觀點,不敢用這些藥來幫助消化,只用涼性藥物來清火,用大黃來強行通便。但他們不知道,越用涼藥,食物殘留在體內越久;大黃直接作用,無法幫助消化。因此,她的腹部感覺冰冷,火毒聚集在上身,每次吃藥後都會覺得腹部脹滿得要死。我用了枳殼、厚朴、山楂、麥芽、神曲、葛根和檳榔這七種藥物。其他醫生認爲病人已經非常虛弱,使用這種燥熱的藥物,肯定活不了。而且,他們擔心枳殼、山楂等藥物的酸性會抑制麻疹的恢復。然而,她的父親認爲女兒已經危在旦夕,生死由天,不顧衆人反對,讓她服用了這些藥物。藥物一下肚,她立刻就睡着了,酣睡了半日後醒來,各種症狀明顯減輕,舌苔變得極厚且呈黃色。我又讓她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她一覺睡到第二天早晨。第二天,我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大黃六錢,她的病就好了。還有些因爲毒素過多而腹部疼痛的病例,我用了兩兩的蟬蛻和三錢的桔梗,一劑藥後就好了。]
2. 衄血
肺開竅於鼻毒熱上衝。肺氣載血妄行。則衄作矣。然衄中有發散之義。以毒從衄解。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過則血脫而陰亡也。如衄甚者。宜外用發灰散吹入鼻中。內服犀角地黃湯。其血可止。
發灰散,以皂角水煮。洗淨油氣。用新陰陽瓦煆成灰。放在地上。去火性。
研末用。
犀角地黃湯(見前)
廉按。麻疹初起衄血。宜用黑荊芥。黑梔子。黃芩。元參。連翹。生地。丹皮。麥冬之類。甚者加犀角。茅草根。如用犀角地黃湯。宜去白芍。如口中出血惟用發散。毒清而血自止。沒後衄血。四物湯加茅草根。麥冬等藥。又無論初中後衄血。用黃酒湯溫以足浸之神效。咳血嗽血出於肺。
吐血咯血出於腎。先痰後血是積熱。治宜清肺。先血後痰乃陰虛。法宜滋補。清肺者。二冬。芩連。川貝。紫菀。元參。百合之類。滋補者。沙參。麥冬。六味地黃丸之類。最佳者童便。衄血吐血俱可用。如婦人出疹適遇經行。則毒隨經解。乃吉兆也。宜於治疹藥中。加生地。
丹皮。赤芍。紅花之類。如孕婦出疹。竟可照常治法。總以涼表清火解毒為主。切勿用香砂及補胎之藥。用之其胎必墜。余堂弟媳懷孕六七月而出疹。用宣毒發表湯。去升麻木通。加芩連石膏。上身已透。色紫。而下身絕無半點。以胎橫亙於中故也。忽然譫妄。目直視而冥。
余用白虎湯。合承氣湯石膏二兩。大黃一兩。再加芩連灌下。片刻而蘇。二劑。而腰腹兩足。俱已出透。故孕婦出疹。以大黃為安胎之聖藥。如因出疹落胎。當以養陰為主。然後隨症用藥。斷斷不可溫補。至於麻黃。川連。羚羊。犀角。大黃等藥。亦不可用。若石膏僅有用之者。
仲景治產後。白虎湯亦所不廢也。然有素向陰虛。一經落胎而汗出。心煩。口燥。潮熱。咳嗽。氣促。不眠。四肢麻木。是謂陰脫之候。當重用大劑陰藥。如熟地。生地。丹參。沙參。麥冬。川貝。丹皮。元參。棗仁。阿膠。人參。知母。地骨皮之類。皆當選用。又有孕婦元氣不足。
一經分娩。氣血兩脫。手足厥冷。自汗不止。當以溫補為主。又當看其疹色。紅活者吉。如產後出疹。半月之前重產。半月之後重疹。重產。則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為主。發表用荊防。前胡。桔梗。葛根之類。清涼用黃芩。連翹。花粉。知母之類。活血用生地。元參。
丹皮。丹參之類。酌量輕重用之。若黃連。犀角。大黃。麻黃。桂附。乾薑等藥。亦不可用。如真陰已竭。當重用補陰之藥。與小產參看。重疹。則於治疹藥中。加養陰活血之藥可也。又有水蓄之症。孫一奎赤水元珠曰。發熱之時。恣飲冷水。恐生水蓄之症。故水入於肺。為喘。
為嗽。宜用桑皮。葶藶子。以泄肺中之水。水入於脾。為腫。為脹。為自利。水入於胃。為嘔。為利。宜用豬苓。澤瀉。茯苓。以瀉脾胃之水。水入於心。為驚。為悸。宜赤白茯苓。燈心湯以泄心胸之水。水入於肝。為脅痛。用芫花以泄之。水入於腎與膀胱。為小便不利。為陰囊腫。
白話文:
鼻出血的原因是肺經的熱毒上衝,或肺氣失調導致血液妄行。鼻出血有發散毒邪的作用,所以如果出血量不多,不必急於止血,但不可出血過多,過多會導致血虛陰傷。如果出血嚴重,可在鼻中吹入發灰散,內服犀角地黃湯止血。
發灰散的製作方法是用皂角水煮沸後洗淨油脂,再用新瓦焙燒成灰,放在地上,去除火氣後研磨成粉使用。犀角地黃湯的配方前面已提及。
麻疹初期鼻出血,可用黑荊芥、黑梔子、黃芩、元參、連翹、生地、丹皮、麥冬等藥,嚴重者可加犀角、茅草根。如果使用犀角地黃湯,需去掉白芍。口中出血也應以發散之法治療,毒邪清除後出血會自行停止。產後鼻出血,可用四物湯加茅草根、麥冬等藥。無論麻疹的哪個階段鼻出血,都可用黃酒湯溫熱泡腳,效果很好。
咳血來自肺,吐血來自腎。先有痰液後出血是積熱,治療應清肺;先出血後有痰液是陰虛,治療應滋補。清肺的藥物有二冬、黃芩、連翹、川貝、紫菀、元參、百合等;滋補的藥物有沙參、麥冬、六味地黃丸等,童尿也是最好的藥物,咳血、鼻出血皆可用。婦女患麻疹正值經期,毒邪隨經血排出是吉兆,可在治療麻疹的藥物中加入生地、丹皮、赤芍、紅花等。孕婦患麻疹,可按常規治療,以涼表清熱解毒為主,切勿使用香砂等溫補藥物,以免導致流產。
我堂弟媳婦懷孕六七個月患麻疹,用宣毒發表湯去升麻、木通,加黃芩、連翹、石膏,上半身出疹,顏色紫暗,但下半身沒有出疹,因為胎兒橫臥在中間。她突然神志不清,眼睛直視而無神,我用白虎湯合承氣湯(石膏二兩,大黃一兩),再加黃芩、連翹灌下,片刻便清醒過來。用了兩劑藥後,腰腹和四肢都出疹了。所以,孕婦患麻疹,大黃是安胎的良藥。如果因麻疹導致流產,應以養陰為主,然後再根據症狀用藥,絕對不能溫補。麻黃、川連、羚羊角、犀角、大黃等藥物也不可使用。石膏則可以用,張仲景治療產後也常用白虎湯。
如果本來就陰虛,一旦流產,出現汗出、心煩、口乾、潮熱、咳嗽、氣促、失眠、四肢麻木等陰虛脫證,應大劑量使用滋陰藥物,如熟地、生地、丹參、沙參、麥冬、川貝、丹皮、元參、棗仁、阿膠、人參、知母、地骨皮等。孕婦元氣不足,一旦分娩,出現氣血兩虛,手足厥冷,自汗不止,則應以溫補為主。還需觀察疹子的顏色,紅潤者為吉。產後出疹,半個月內以產後調理為主,半個月後以疹子治療為主。產後調理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為主藥,發表用荊防、前胡、桔梗、葛根等,清熱用黃芩、連翹、花粉、知母等,活血用生地、元參、丹皮、丹參等,根據情況輕重使用。黃連、犀角、大黃、麻黃、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不可使用。如果陰精已竭,則需大劑量使用補陰藥物,與小產的治療方法參考。疹子嚴重者,可在治療麻疹的藥物中加入養陰活血的藥物。
還有水腫的症狀,孫一奎《赤水元珠》說,發熱時喝太多冷水,可能導致水腫。水入肺則喘咳,可用桑皮、葶藶子利水;水入脾則腫脹腹瀉,可用豬苓、澤瀉、茯苓利水;水入胃則嘔吐腹瀉,可用豬苓、澤瀉、茯苓利水;水入心則驚悸,可用赤白茯苓、燈心湯利水;水入肝則脅痛,可用芫花利水;水入腎膀胱則小便不利,陰囊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