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註》~ 卷四 (2)
卷四 (2)
1. 瘄子消後方
(瘄前以發散透表為主,瘄後以滋陰清胃為主。)
生地、骨皮、甘草、麥冬、桑皮、杏仁、荊芥、山楂、枳殼、川貝、知母、石膏、米仁、元參。有痰用北沙參、白芥子;有食,用蘿蔔子。見症加減,如前法。瘄前不易,瘄後更難。一因瘄前胃火不清,以致牙疳臭爛;一因肺火不清,移熱大腸,變成泄痢。泄痢初起,急用大黃以瀉其毒。
若大黃難用,用黃芩、黃連以清其火。牙疳者,急用石膏;目紅赤者,須用大黃以瀉之;目痛者,須用石膏、黃連。
瘄後重感風寒者,仍用表散;瘄後陰虛發熱者,仍用滋陰養血藥,當歸、白芍,可用。瘄後食積不清,仍用消導藥;瘄後小兒乳疳難治,只有五穀蟲一法,可救萬中之一。瘄後餘毒,仍用清涼化毒藥;瘄後痰壅氣喘,仍用化痰清肺藥;瘄後忽然心胸絞痛,還是元氣虛弱,曾受疫癘之氣,謂之中惡,宜用蟬蛻四兩、檳榔二錢、升麻八分,煎服。又瘄無補法,故人參、白朮不用,然真虛者用之而效。瘄子以養陰為主,故肉桂不用,然真寒者亦可用之。麻黃一味,服之過多,肺中燥極,渴不可止,惟用梨汁斂之可止。凡眼中有星,以三白草根掩之,或掩後枕,或縛手臂,其星自落。凡出痘而瘄又出者,最難治也。用青大麥草襯於席下,以陰其瘄子,然後治痘。內經云:「漆得蟹而解,麻得麥而消也。」若無青大麥草,大麥亦可代。
白話文:
「在瘄子初期,主要以幫助排毒為主;到了後期,就應該著重於滋潤身體和清除胃部的熱氣。所使用的藥物包括:生地、骨皮、甘草、麥冬、桑皮、杏仁、荊芥、山楂、枳殼、川貝、知母、石膏、米仁、元參。如果病患痰多,可以加入北沙參和白芥子;如果消化不良,可以使用蘿蔔子。根據病情來調整藥物的使用,瘄子前期不易處理,但後期更加困難。」
「其中一個原因是前期胃火未清,導致牙齦潰爛;另一個原因則是肺火未清,熱氣轉移到大腸,形成腹瀉。一旦腹瀉發生,應立即使用大黃來排毒。若無法使用大黃,可以改用黃芩和黃連來清熱。牙齦潰爛時,需使用石膏;眼睛紅腫,需使用大黃排毒;眼睛疼痛,需使用石膏和黃連。」
「若瘄後再度感受風寒,仍需使用發汗的藥物;若出現陰虛發熱,仍需使用滋陰養血的藥物,如當歸和白芍;若食物積滯未清,仍需使用助消化的藥物;小兒乳疳難治,只能試試五穀蟲療法,或許能挽救少數情況;瘄後的餘毒,仍需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瘄後若有氣喘,仍需使用化痰清肺的藥物;突然心胸絞痛,可能是元氣虛弱,受到瘟疫之氣影響,可使用蟬蛻、檳榔和升麻來治療。」
「瘄病期間不宜補身,所以人參和白朮不適用;然而,對於真正虛弱的人,使用這些藥物反而有效。瘄病期間,滋養陰氣為主,所以肉桂不適用;但對於真正寒冷的人,也可以使用。麻黃服用過量,會導致肺部乾燥,口渴不止,可以使用梨汁來緩解。眼睛出現異狀,可以用三白草根敷蓋,或敷在後腦勺、手臂上,異狀就會消失。」
「若瘄子和痘疹同時出現,是最難處理的情況。可以在牀墊下放置青大麥草,以抑制瘄子的發展,再專心治療痘疹。根據古籍記載,漆樹與螃蟹相剋,麻煩與大麥相剋。若無青大麥草,也可使用大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