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註》~ 卷二 (3)
卷二 (3)
1. 牙疳
廉按。牙疳為麻後之大症。此編不見者。見於外科牙部也。口臭生瘡。為牙疳之兆。白虎湯。清胃散。主之。戴元禮用甘桔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若兼泄瀉。脾虛有濕者。加味連理湯。外以姜柏散抹之。陰虛者。甘露飲主之。經曰。上牙疼陽明受熱。下牙疼腎虛不能制火。
大抵胃熱即血熱。治宜涼血清胃。各依經絡加引經藥。上正四牙屬心。加川連。麥冬。下正四牙屬腎。加黃柏。知母。上邊四牙屬胃。加葛根。川芎。下邊四牙屬脾。加升麻。白芍。上左盡牙屬膽。加連翹。膽草。下左盡牙屬肝。加柴胡。梔子。上右盡牙屬大腸。加枳殼。大黃。
下右盡牙屬肺。加黃芩。桔梗。上下牙床腫。涼膈散加石膏。知母。升麻。內床曰齒。外板曰牙。牙齒腎之標。若齒縫疏豁。動搖脫落。六味地黃丸主之。口糜者。口中糜爛或時出血。宜清心脾胃。三經之火。兼潤大腸。用金花消毒飲為主。化毒湯。清胃散俱可用。陰虛有火者。
犀角地黃湯加麥冬。元參。或甘露飲主之。至若脈弱熱微。唇白形寒。口中不臭。下利。不思飲食。此由脾虛火炎。宜用理中湯。外以上桂末吹之。牙宣者。口臭齦腫。牙縫出血。欲成牙疳也。宜清胃化毒等方加側柏葉。或白虎湯加升麻。青黛。梔子。連翹。元參。丹皮。或用益元散。
冷水調服。如陰虛火旺。用甘露飲牙疳者。上下齒腐爛也。此由陽明火毒。其症最危十死七八。必須內外兼治。內服犀角地黃湯。加葛根。川連。石膏。大黃。外以玉阿散。黃龍散調治。至於身體大熱。面目浮腫。環口青黑。今日方見黑點。明日即至穿腮。落齒。鼻崩。唇脫。
不能飲食而死。名曰走馬。喻其速也。外面患處用豬肉貼之。吹口丹調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漿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醫。鼻梁上發紅點如珠不治。上唇龍門牙落者死。蒂中紅腫。難於飲食者死。總之此症皆當以石膏重劑治之。必胃強能食。堪勝重劑。否則難治也。切忌冰麝。
余有女學生金某之女。年二十餘。見疹六七日俱已收沒。惟鼻梁上一點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龍門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熱。前醫以參麥六味湯治之。歷五六日漸甚。其弟至余齋中乞方。余曰。此症甚危。非數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脈。右寸關獨強弦。余亦有餘。余飲以白虎承氣湯。
兼生地。白芍。丹皮。黃芩。麥冬等藥。連服十六大劑。其初所下者。如泄瀉。或紅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數碗。鼻梁紅點隨散。齒痛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無生氣。舉家旁皇。余曰無畏。其病已愈。但補其元氣可也。余飲以六味地黃湯。加人參。麥冬。歸身。白芍數劑。
元氣稍復。去人參。麥冬。服歸芍六味湯五十劑而愈。此症若非用如此重劑。則必不救。然非余之學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敢擔抬。甚矣。醫之難也。然而認症不的而誤藥之。則又為殺人之刃矣。馮楚瞻曰。脈微無力脾虛。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湯之類。陰虛胃熱。宜甘露飲加石膏。
白話文:
牙疳是一種麻疹後的嚴重併發症,主要發生在口腔牙齒部位,症狀包括口臭和口腔潰瘍。初期可用白虎湯、清胃散治療;戴元禮則用甘桔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若伴隨腹瀉、脾虛濕盛,則需服用加味連理湯,並外用姜柏散塗抹患處;陰虛者則用甘露飲。經書記載,上牙痛是陽明經受熱,下牙痛是腎虛不能制火。
牙疳的治療,需針對胃熱(即血熱)進行涼血清胃。根據經絡走向,配伍引經藥:上排四顆正牙屬心經,加川連、麥冬;下排四顆正牙屬腎經,加黃柏、知母;上排側邊四顆牙屬胃經,加葛根、川芎;下排側邊四顆牙屬脾經,加升麻、白芍;左上盡頭的牙屬膽經,加連翹、膽草;左下盡頭的牙屬肝經,加柴胡、梔子;右上盡頭的牙屬大腸經,加枳殼、大黃;右下盡頭的牙屬肺經,加黃芩、桔梗。牙床腫脹則在涼膈散中加石膏、知母、升麻。(內側牙齦稱為齒,外側牙齦稱為牙,牙齒是腎的表象。)若牙縫鬆動、搖晃脫落,則用六味地黃丸。
口腔糜爛出血,需清心脾胃三經之火,兼潤大腸,服用金花消毒飲、化毒湯、清胃散;陰虛有火者,用犀角地黃湯加麥冬、元參,或甘露飲。脈弱、微熱、唇白、畏寒、口不臭、腹瀉、食慾不振,是脾虛火炎,宜用理中湯,外用上桂末吹入患處。牙齦腫脹、口臭、牙齦出血,將要發展成牙疳,則用清胃化毒方加側柏葉,或白虎湯加升麻、青黛、梔子、連翹、元參、丹皮,或用益元散(冷水沖服)。陰虛火旺,用甘露飲。
牙疳,指上下牙齒腐爛,由陽明經火毒引起,病情危急,死亡率很高。必須內外兼治,內服犀角地黃湯加葛根、川連、石膏、大黃,外用玉阿散、黃龍散。病情嚴重者,身體發熱、面部浮腫、口周青黑,出現黑點,很快會發展到穿腮、掉牙、鼻塌陷、嘴唇脫落,不能進食而死亡,稱為“走馬疳”,形容其病程迅速。外用豬肉貼敷,吹口丹治療,或灸刺唇下承漿穴。岐伯說,口臭可以治療,鼻臭則無法治療;鼻樑上出現紅色小點如珠狀,也不治療;上唇龍門牙脫落則會死亡;牙齦蒂部紅腫,難以進食者也會死亡。總而言之,此症需用大量石膏治療,但必須胃氣強盛,才能承受重劑,否則難以治療,忌用冰片和麝香。
我曾治療一位女學生金某的女兒,年約二十多歲,出疹子六七天後已消退,只有鼻樑上一個紅色小點如珠狀,上唇龍門牙微痛,身體微熱。之前醫生用參麥六味湯治療,五六天後病情加重。她弟弟來我家求方,我說此症很危急,不是幾天能治癒的。我去她家診脈,右寸關脈獨強有力,我用白虎承氣湯加生地、白芍、丹皮、黃芩、麥冬等藥,連服十六劑。開始幾天瀉下物像腹瀉一樣,或紅或黑,到後來吐出幾碗紫血,鼻樑上的紅點也消散了,牙痛也好了。病人非常疲倦,奄奄一息,家人非常著急。我說不用擔心,病已痊癒,只需補益元氣即可。我用六味地黃湯加人參、麥冬、當歸、白芍幾劑,元氣稍復後,去人參、麥冬,服用歸芍六味湯五十劑而痊癒。此症若不用如此重劑,必難救治。但如果不是我的學生,以及她家人的信任,我也不敢擔此重任,醫術之難也!但若辨證不清而誤用藥物,則成為殺人之刃了。馮楚瞻說,脈微無力、脾虛、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湯之類;陰虛胃熱,宜用甘露飲加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