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5)

1. 虛勞小便白濁如脂方四首

病源此由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關竅在陰。陰為尿便之道。脬冷腎損。故小便白而如脂。或如麩片也。(出第四卷中)

近效消渴肝肺熱。焦枯消瘦。或寒熱口乾。日夜飲水。小便如脂。不止欲死方。

水飛鐵粉(三兩絕燥者別研入),雞膍胵(五枚陰乾末入),牡蠣(二兩熬別研如粉入),黃連(三兩)

上四味搗篩三五度。煉蜜和丸。飲汁下如梧子大五十丸。重者不過食時。輕者手下瘥。勿傳。忌豬肉。

又主消渴口乾方。

黃連,豉(曝令乾)

上二味一處搗。令成丸。食後飲服四十丸。日再。丸稍大如常藥丸。常服有效。忌豬肉。

又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有如脂麩片。日夜六七十起方。

冬瓜(一枚),黃連(十兩)

右截瓜頭去穰。入黃連末。火中煨之。候黃連熟。布絞取汁。一服一大盞。日再服。但服兩三枚瓜。以瘥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黃連末。和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瘥。增丸數。忌豬肉冷水。

經驗用大牡蠣不計多少。以臘日端午日將黃泥裹煅通赤。放冷取出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下一錢。

2. 強中生諸病方六首

病源。夫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熱住於腎中。下焦虛熱。少壯之時。血氣尚豐。能制於石。及至年衰血氣減少。腎虛不能制精液也。若精液竭則諸病生矣。(出第五卷中)

* 豬腎一顆(去除脂肪膜)

* 大豆一升

* 薺菜三兩

* 人參二兩

* 茯苓二兩

* 磁石二兩(磨碎)

* 知母二兩

* 葛根二兩

* 黃芩二兩

* 栝樓二兩

* 甘草二兩(炙烤過)

* 石膏三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以下。去滓。納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停。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旺也。心旺便汗出。汗出則腎中虛燥。故令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出。故小便多而數也。此皆是平人之候。名曰腎渴。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名腎實也。經曰:腎實則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其於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

實則能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五臟。臟衰則生諸病也。張仲景曰:若熱結中焦則為堅熱也。熱結下焦則為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內有熱氣者則喜渴也。除其熱則止。渴兼虛者。須除熱而兼宜補虛。則病愈。

又療嶺南山瘴氣。兼風熱毒氣入腎中。變成寒熱。腳弱虛滿而渴方。

黃連(不限多少),生栝蔞(汁),生地黃(汁),羊乳(無即用牛乳及人乳亦得)

上四味。取三般汁乳和黃連末。任多少。眾手捻為丸。如梧子大。麥飲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五十丸。日三服。輕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若藥苦難服。即煮麥飲汁下亦得。文仲云。黃連丸一名羊乳丸。肘後同忌豬肉蕪荑

又療消渴。浮萍丸方。

浮萍,栝蔞根(等分)

上二味搗篩。以人乳汁和為丸如梧子。麥飲服二十丸。日三服。三年病。三日瘥。(肘後文仲同主虛熱甚佳)

又療面黃。咽中乾燥。手足俱黃。短氣。脈如連珠。除熱止渴利。補養地黃丸方。

地黃汁(二升),生栝蔞汁(二升),生羊脂(三升牛脂亦得),好蜜(四升),黃連(末一斤)

上五味搗合。銀鍋中熬。成煎。可丸如梧子。飲汁送五丸。日三服。加至十丸。若苦冷而渴瘥。即令別服溫藥。忌豬肉蕪荑。(肘後同)

又療渴小便數散方。

知母(六分),栝蔞(一斤),茯苓(四分),鉛丹(一分),雞䏶胵中黃皮(十四枚)

上五味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禁酒生菜肉。瘥後去鉛丹。以蜜和之。以麥飲。長服勿絕。良。忌酢物。(肘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