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明辨歌訣
清代溫病學派興盛,醫家們對當時廣泛流行的溫疫疾病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辨析。《溫疫明辨歌訣》一書,由王泰林所著,並可能經王旭高等人注解或傳承,正是這一學術背景下的重要產物。本書以歌訣的形式呈現,旨在將溫疫的辨證論治要點編寫成易於記誦的韻文,再輔以詳盡的註解,使得複雜的疫病理論與實踐經驗得以系統化、條理化,便於醫者學習與應用,特別是在疫情爆發時,能迅速掌握要領,辨證施治。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明辨」,強調對溫疫病機、傳變規律及其與其他疾病(尤其是風寒)的根本區別進行清晰的認識。這與傳統中醫對疾病的分類與治療思維一脈相承,但又特別針對溫疫這種具有強烈傳染性和獨特病理特徵的疾病,提出了有別於傷寒的辨治體系。
《溫疫明辨歌訣》開宗明義,首先在〈辨溫疫初起氣色舌神脈〉一章中,詳述了溫疫初起的關鍵辨識要點。作者指出,溫疫邪氣通常從口鼻而入,由中焦胃府向外透達,其病機不同於風寒從表入裡。因此,初起階段便可見到特有的症候。例如,溫疫初起常伴有腐敗的臭氣蒸騰,這是體內鬱熱穢濁外發的表現,而風寒初起則無此特徵。在氣色方面,溫疫患者面色可能呈現煙燻般的晦暗或油紅,反映了邪熱蒸騰津液或濕濁內蘊的不同病機。舌象更是辨別溫疫的重要指標,溫疫初起往往舌苔厚膩,或白如積粉,或黃如埃塵,甚至苔白而即燥,或灰黃而燥,這些都與風寒初起舌苔薄白滑膩的特徵截然不同。神識方面,溫疫初起就可能出現瞀亂如醉的表現,問話不知所苦,顯示邪毒對神志的擾亂較風寒為重。脈象方面,溫疫脈多為數脈,而非風寒初起的浮脈,有時可見模糊脈,甚至沉遲脈,但必須結合氣色、舌、神等其他表現來綜合判斷,沉遲不應誤作陰寒看待,數而無力亦是熱蒸氣散的表現,不能視為虛證。通過對氣、色、舌、神、脈這五個方面的綜合辨察,醫者便能明確診斷為溫疫,而非尋常的傷寒,從而在治療上避免誤用辛溫發散之法,對於應當清熱或攻下的裡證,也能果斷施治。
基於對溫疫獨特病機的認識,本書在〈辨溫疫與風寒異治〉一章中明確提出了溫疫與風寒截然不同的治療原則。對於風寒,治療以辛溫發散為先,攻下則不厭其遲,因為風寒從表入裡,需待裡實熱結方可攻下,過早攻下反而可能引邪內陷。然而,對於溫疫,邪氣自裡出表,屬熱邪範疇,治療原則恰恰相反:涼解為要,而攻下則「不厭早」。這是溫病學派區別於傷寒學派的重要論點之一。吳又可的《溫疫論》中便有「溫證禁汗」之戒,但無「禁下」之律,這點在本書中得到呼應與強調。作者認為,溫疫邪熱鬱結於裡,若不及早清除或攻下,邪毒深入,可能迅速導致斑疹、衄血、發狂、喘促、昏沉、厥逆等危險變證,因此早期清裡、攻下對於截斷溫疫傳變至關重要。
除了純粹的溫疫病證,本書還詳細辨析了溫疫與其他病邪或病理產物相兼夾的複雜情況,這體現了中醫臨床辨證的精細與靈活性。
在〈辨溫疫兼風〉、〈辨溫疫兼寒〉兩章中,作者討論了溫疫兼夾外邪的情況。溫疫兼風時,初起表證與傷風類似(頭痛、發熱、惡寒、鼻塞、噴嚏、咳嗽),脈象也可兼見浮象。作者認為,兼風反而可能使病勢較為輕鬆,因風有疏泄之性。治療上可在溫疫涼解的基礎上酌加疏風藥。溫疫兼寒則不同,寒主收束凝滯,會使病勢加重。此時脈象兼見浮數(浮為寒或表邪,數為疫熱),治療上需先散表寒,可在溫疫方中加入蘇葉、荊芥、羌活、防風、柴胡、葛根等。若寒邪偏重疫邪偏輕,可用敗毒散;若疫邪偏重寒邪偏輕,則在達原飲中加入少量疏表藥。這種分清主次的治療策略,是處理兼夾證的關鍵。
〈辨溫疫兼暑〉一章特別指出溫疫兼暑多發生在長夏季節,病機常與濕相伴。脈象多見弦細、芤、濡等暑濕脈象,並伴有吐瀉等傷於暑濕的症狀。辨識關鍵在於是否伴有煩渴、舌苔黃厚等熱象,若有熱象,則可判斷為兼疫。治療上需清暑利濕,常用藿茹湯、平胃散、四苓散等方,注重燥脾利水。
溫疫與內在病理或既有疾病相兼夾,辨治更為複雜。〈辨溫疫兼瘧〉一章探討了溫疫與瘧疾的關係。作者區分了三種情況:一是溫疫初起類似瘧疾,表現為寒熱無定時的半表半裡證,邪伏膜原,宜用達原飲加柴胡;二是疫後轉為瘧疾,屬餘邪未盡,虛中夾痰實,用參胡三白湯;三是溫疫與瘧疾同時存在,這是最難治的情況。作者引用吳又可的經驗,強調在瘟疫症狀明顯時,應優先以瘟疫法(清熱、攻下)治療,待瘟疫解除,若仍有瘧疾表現,再按瘧疾治療。這體現了應急與緩圖、分清輕重緩急的臨床智慧。
〈辨溫疫兼痢〉則處理溫疫與痢疾的同時發生,多見於春夏之交。表現為發熱頭痛(表證)與下痢紅白(裡證)並存。初起時,作者主張先解其表,常用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並特別告誡不可過早使用香連等治痢之藥以及二苓、澤瀉等淡滲利濕藥,以免引邪內陷或影響表邪透解。但若疫毒勢盛,下痢純紅或純紫,伴有煩躁熱渴、昏譫等危急症狀時,則應急下存陰,不可拘泥於先表後裡的常規,需立即使用芩連大黃等苦寒瀉熱解毒。這再次強調了臨床應根據病勢變化靈活應變的重要性。
〈辨溫疫夾痰〉指出痰與熱常相搏結,痰熱互生,使溫疫病情加重。邪熱夾痰時,熱勢更甚。治療原則是在清解溫疫邪熱的基礎上,加入化痰藥物,如栝蔞、竹瀝、貝母、薑汁,嚴重時可加牛黃開竅熄風定驚。
〈辨溫疫夾水(水即飲也)〉是本書中較為精妙和難辨的一章。這裡的「水」指痰飲等水濕病理產物。溫疫夾水時,邪熱與水濕鬱遏,症狀表現獨特。邪熱鬱於胸膈,按之滿悶但不硬痛,揉之有漉漉水聲。更為關鍵的是,夾水之脈象常反見遲緩,與溫疫典型的數脈不同;舌苔雖有熱象,但可能仍見白膩潤澤,口不甚渴,甚至出現昏狂等化燥跡象時,舌苔仍可能有白色或半邊白色。這是因為水濕阻滯了熱邪的傳變和舌象的表現。治療上不可單純清熱或辛溫發散,需結合淡滲利水與辛溫通陽化飲之法,常用蒼朮、厚朴、半夏、茯苓等燥濕化飲藥,使水氣得去,鬱熱才能透發。這提示了在複雜病機下,應靈活運用多種治法。
最後,〈辨溫疫夾食〉一章討論了溫疫兼夾食滯的情況。食滯可發生在腸、胃、膈等不同部位,治療方法各異。食滯在胃,宜消導;在腸,宜攻下(根據積滯程度選用承氣湯類方);食滯填塞胸膈尚未入胃者,則以涌吐為捷徑。辨識膈間食滯較難,可能出現肢寒、脈沉等假寒象,但結合胸痞、舌苔黃白等表現,仍應及時處理,常用枳實、桔梗、萊菔子、山楂等消導化滯藥。作者特別強調此時應避免誤投溫熱藥物,以免助邪內陷。
總體而言,《溫疫明辨歌訣》一書在清代溫病學派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繼承了吳又可等前輩醫家的溫疫理論,並結合臨床實踐,將溫疫的辨證要點、傳變規律及其各種兼夾情況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細緻的辨析。歌訣形式便於記憶,而詳實的註解則深入闡釋了病機、症候特點以及相應的治療方藥和原則。書中不僅區分了溫疫與風寒的根本不同,強調了溫疫早期清熱攻下的必要性,更對溫疫與風、寒、暑、瘧、痢、痰、水、食等各種情況的兼夾進行了精闢的辨析,提出了具體的辨證思路和治療方略,尤其是在處理夾水、夾食等複雜病機時,展現了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和靈活應變的治療思維。本書對於後世醫家理解和治療溫疫類疾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其強調綜合辨察、分清主次、靈活變通的辨證論治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透過閱讀本書,醫者不僅能掌握溫疫的辨治要點,更能體會中醫在面對複雜外感病時,如何通過精準的辨證,制定恰當的治療策略,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