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與風寒異治
辨溫疫與風寒異治
1. 辨溫疫與風寒異治
風寒以溫散為先,(羌活、紫蘇、荊芥、防風之類。)時疫以涼解為要。(薄荷、牛蒡、豆豉、葛根之類。)風寒攻下不厭遲,風寒從表入里,直待裡熱裡實,方可清涼攻下。若下之早,反引表邪內陷,而成結胸痞利等症。)時疫攻下不厭早。(溫疫雖有表症,不得誤用辛溫發散,於諸里證,當清當下者,當即用之。
傷寒汗不厭早,下不厭遲,溫疫則反是。古但有溫證禁汗之戒,而無禁下之律可考也。蓋時疫邪氣,自里出表,其氣屬熱,故可早清早下,若必待痞燥實堅全而後下之,必致斑衄狂喘昏沉厥逆之險矣,醫者可不知之乎?)
白話文:
【區別治療溫疫與風寒的不同】
風寒病應先用溫熱散寒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羌活、紫蘇、荊芥、防風這類藥材。而溫疫則需要以清涼解毒為主要治療手段,如薄荷、牛蒡、豆豉、葛根等。
對於風寒病,使用攻下法(通腸排便)不嫌晚。因為風寒由皮膚進入體內,需等到體內熱氣和實熱現象都明顯了,才能開始用清涼和攻下的方法。如果太早使用攻下法,反而會導致表層的邪氣內陷,造成結胸或腹瀉等問題。
然而,溫疫的治療則應盡早使用攻下法。溫疫雖然可能有表面症狀,但不能誤用辛溫藥材來發汗。對於體內的各種症狀,如需要清熱或攻下,就應該立即使用相應的治療方式。
在處理傷寒病時,出汗越早越好,而攻下則越晚越好。但是,溫疫的情況則正好相反。古人只有溫證禁汗的警語,並無禁止攻下的規定。因為溫疫的邪氣,是由內向外發散,其性質屬熱,所以可以早些清熱和攻下。如果一定要等到病態完全成熟才攻下,很可能會導致出血、高熱、昏迷、四肢冰冷等危險症狀,醫生豈能不知此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