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與風寒異治

回本書目錄

辨溫疫與風寒異治

1. 辨溫疫與風寒異治

風寒以溫散為先,(羌活、紫蘇、荊芥、防風之類。)時疫以涼解為要。(薄荷、牛蒡、豆豉、葛根之類。)風寒攻下不厭遲,風寒從表入里,直待裡熱裡實,方可清涼攻下。若下之早,反引表邪內陷,而成結胸痞利等症。)時疫攻下不厭早。(溫疫雖有表症,不得誤用辛溫發散,於諸里證,當清當下者,當即用之。

傷寒汗不厭早,下不厭遲,溫疫則反是。古但有溫證禁汗之戒,而無禁下之律可考也。蓋時疫邪氣,自里出表,其氣屬熱,故可早清早下,若必待痞燥實堅全而後下之,必致斑衄狂喘昏沉厥逆之險矣,醫者可不知之乎?)

白話文:

治療風寒應該先用溫暖的方法來散寒,例如羌活、紫蘇、荊芥、防風等藥物。而時疫則需要用涼性的藥物來解毒,例如薄荷、牛蒡、豆豉、葛根等藥物。風寒入侵,若要攻下,不必急於一時,應等到寒邪深入內裡,出現裡熱裡實的症狀後再使用清涼藥物攻下。若過早攻下,反而會將表邪引入內裡,導致結胸、痞利等疾病。時疫則不同,攻下越早越好。雖然溫疫可能伴隨表症,但不可誤用辛溫發散之法。若出現裡證,應當清熱利濕,並及時攻下。

傷寒發病初期,出汗越早越好,攻下則越遲越好,溫疫則恰好相反。古籍中只記載溫證忌汗,卻沒有關於忌下的記載。因為時疫邪氣是由內向外,屬熱性,所以可以及早清熱利濕,及早攻下。若等到病情發展到痞燥實堅,再進行攻下,則容易出現斑疹、鼻出血、狂躁、呼吸困難、昏迷、厥逆等危險症狀,醫生們不可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