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初起氣色舌神脈
辨溫疫初起氣色舌神脈
1. 辨溫疫初起氣色舌神脈
溫疫邪從胃達外,臭氣蒸騰如腐敗。(風寒從表入里,初起內無鬱蒸,故無臭氣,必待傳陽明而後有汗屁之臭。溫疫吸自口鼻,初起從中達外,便在陽明,即有臭氣觸人也。)望其面色如煙燻,垢晦油紅非一派。(邪熱蒸淫津液,上溢於面,油紅者陽氣勝,垢晦者濕濁盛也。
)更觀其舌必多苔,白如積粉黃如埃。(風寒在表,舌多無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漸傳入里,方黃而燥,燥而黑。溫疫一見頭痛發熱,舌即有厚白苔,或如積粉,或兼淡黃;又有苔白即燥,或灰黃而燥,此皆溫疫初起之舌,所當詳辨。)神識瞀亂如酣醉,煩躁胸痞悶即來。
(風寒初起,神情清楚;及至傳裡,始見神昏,若溫疫初起,即便瞀亂如醉,問其所苦而不自知也。)其脈不浮而但數,或見模糊勿疑猜。(風寒初起,其脈多浮。溫疫初起,其脈必數;亦有模糊不清者。)沉遲莫作陰寒看,數而無力非虛災。(鄭氏曰:溫疫初起脈沉遲,勿作陰寒斷。
沉者邪在裡也,遲者邪在陰分也。或數而無力,亦勿作虛視,緣熱蒸氣散,不能鼓指也。但辨其氣色神形舌合溫疫者,即依疫法施治無疑。)氣色舌神明辨的,溫疫入手理無違。(氣色舌神脈五者,辨之既明,知為溫疫,而非傷寒,則凡於頭疼發熱諸表證,不得誤用辛溫發散;於諸里證,當清當下者。則清之下之,而無疑惑矣。
)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如何辨認瘟疫初期的症狀,主要從面色、舌苔、精神狀態和脈象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瘟疫的邪氣是從胃部向外擴散,像腐敗物一樣發出難聞的氣味。與風寒從皮膚進入身體不同,風寒在初期不會產生鬱熱,所以沒有臭氣,只有在病氣傳到陽明經後才會出現汗臭或屁臭。而瘟疫則是通過口鼻吸入,從一開始就由內往外發展,直接影響陽明經,因此一開始就會散發出令人作嘔的氣味。
觀察患者的臉色,會發現像是被煙燻過一般,暗淡且油光閃亮,顏色可能是紅色,也可能混雜著污濁的暗色。這是因為邪熱蒸騰,使得體內的津液往上溢出,反映在臉上。紅色顯示陽氣旺盛,暗色則表示濕氣重。
再看舌苔,會發現舌頭上覆蓋著厚重的苔層,顏色可能是白色的,像積累的粉末,也可能是黃色的,像塵土。風寒在表時,舌苔通常較少,即使有,也是薄且滑的白色苔。隨著病情深入,才會轉為黃色,乾燥,甚至黑色。瘟疫患者一開始出現頭痛發燒,舌頭上就會有厚重的白苔,有的像堆積的粉,有的帶點淡黃色。還有些人的舌苔一開始就是乾燥的,或是灰色、黃色且乾燥,這些都是瘟疫初期的舌象,需要仔細辨別。
精神狀態上,瘟疫患者會顯得精神錯亂,像喝醉酒一樣,煩躁不安,胸悶、心煩。風寒初期,患者精神狀態通常正常,只有當病情進入內臟,才會出現精神混亂。而瘟疫患者,一開始就可能出現精神混亂,問他哪裡不舒服,他可能連自己都搞不清楚。
脈象方面,瘟疫的脈象不會浮起,而是數脈,或者模糊不清。風寒初期,脈象多浮起。而瘟疫初期,脈象一定是數脈,也有模糊不清的情況。如果脈象沉而遲緩,不要誤以為是陰寒。數脈而無力,也不要以為是虛弱。這是因為熱氣蒸騰,氣血分散,無法使脈搏強勁。只要面色、舌象、精神狀態、舌象符合瘟疫的特徵,就可以按照瘟疫的方法進行治療。
總結來說,只要能清楚分辨面色、舌象、精神狀態和脈象,就能確定是否為瘟疫,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在頭痛發燒等表面症狀上,不可誤用辛溫藥物發汗;對於內臟的症狀,該清熱的就清熱,該攻下的就攻下,不可有絲毫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