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夾食

回本書目錄

辨溫疫夾食

1. 辨溫疫夾食

時疫恆多夾食成,在腸(在)胃(在)膈辨須明。胃宜消導腸宜下,在膈須將吐法行。(溫邪夾食在胃,但須枳樸以消之;在腸則用硝黃以下之。胃腸俱實大承氣,胃多腸少小承氣,胃少腸多調胃承氣。若食填胸膈,未入於胃,則宜吐之為捷也。)食填胸膈最難辨,往往肢寒脈反沉。

但察胸痞苔黃白,急將枳(實)桔(梗)菔,萊菔(子)楂(山楂)烹。誤投溫劑邪深入,必致凶危煩躁增。(食填胸膈,陽氣不得越達,往往脈沉肢冷,若誤認三陰,投以溫劑,必致躁煩倍增,然仍無熱渴見象,若一誤再誤,必危。蓋食填胸膈,氣閉熱鬱,故外無大熱,口不甚渴,此時但察其色氣神舌為疫證,急於治疫方中加消食之藥,甚則用吐法以宣之,使之氣通熱達。然後當表則表,當清則清,自無誤治矣。

白話文:

[辨識溫病夾雜食物積滯]

在處理流行疾病時,常會伴隨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要清楚分辨是在腸道、胃部或橫隔膜上。對於胃部的食物積滯,應使用有助消化的藥物;若是腸道的問題,則需用瀉藥。如果食物積滯在橫隔膜上,就必須採用催吐的方法來解決。

若食物積滯在胃部,只需用一些消食的藥物如枳實和厚樸來處理;若是腸道的問題,則可用芒硝和黃連等藥物來解決。若胃腸兩處都嚴重,則可使用大承氣湯;胃部問題較腸道多,可使用小承氣湯;腸道問題比胃部多,則調胃承氣湯會更適合。如果食物停留在胸膈部位,尚未進入胃中,則應採用催吐的方式較為有效。

食物積滯在胸膈部位是最難判斷的,患者常表現出四肢冰冷,脈搏沈弱的症狀。

然而,只要觀察到胸口有脹悶感且舌苔呈現黃白色,就應立即使用一些如枳實、桔梗、萊菔子和山楂等藥物來處理。若不慎使用了溫熱性的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出現更加焦躁不安的狀況。

當食物堵塞在胸膈部位,身體的陽氣無法順利流通,因此常會出現脈搏沈弱和四肢冰冷的症狀。若誤以為是體內陰寒,而使用溫熱性藥物,可能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即使如此,病人也不一定會出現高燒或口渴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應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氣息、精神狀態和舌苔,確認是因為流行疾病所導致的,並在治療流行疾病的藥方中加入消食的藥物,必要時甚至可使用催吐的方法,以使氣血暢通,熱氣得以排出。這樣才能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避免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