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夾食

回本書目錄

辨溫疫夾食

1. 辨溫疫夾食

時疫恆多夾食成,在腸(在)胃(在)膈辨須明。胃宜消導腸宜下,在膈須將吐法行。(溫邪夾食在胃,但須枳樸以消之;在腸則用硝黃以下之。胃腸俱實大承氣,胃多腸少小承氣,胃少腸多調胃承氣。若食填胸膈,未入於胃,則宜吐之為捷也。)食填胸膈最難辨,往往肢寒脈反沉。

但察胸痞苔黃白,急將枳(實)桔(梗)菔,萊菔(子)楂(山楂)烹。誤投溫劑邪深入,必致凶危煩躁增。(食填胸膈,陽氣不得越達,往往脈沉肢冷,若誤認三陰,投以溫劑,必致躁煩倍增,然仍無熱渴見象,若一誤再誤,必危。蓋食填胸膈,氣閉熱鬱,故外無大熱,口不甚渴,此時但察其色氣神舌為疫證,急於治疫方中加消食之藥,甚則用吐法以宣之,使之氣通熱達。然後當表則表,當清則清,自無誤治矣。

白話文:

時疫流行,往往伴隨飲食不當,導致積食,而積食的位置在胃、腸或膈肌,需要辨證施治。胃積食宜消導,腸積食宜下瀉,膈肌積食則要行吐法。

溫邪夾食積在胃,需用枳實、厚朴消食;積在腸則用硝石、黃芩下瀉。胃腸都積食,則用大承氣湯;胃積食多,腸積食少,則用小承氣湯;胃積食少,腸積食多,則用調胃承氣湯。如果食物積在胸膈,尚未進入胃,則應及時吐出,效果更快。

食積於胸膈最難辨別,往往出現四肢冰冷、脈象沉細。但要觀察胸部痞悶、舌苔黃白,則需急用枳實、桔梗、萊菔子、山楂烹製藥物。如果誤用溫熱藥物,邪氣深入,必將導致病情危重,煩躁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