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夾血及蓄血

回本書目錄

辨溫疫夾血及蓄血

1. 辨溫疫夾血及蓄血

蓄血結於時疫後,(熱邪傳裡,與血相結而後蓄血。)夾血傷於時疫先。(先有內傷,後感時疫謂之夾血。)蓄血消瘀攻下合,夾血消瘀解表聯。(消瘀雖同,但蓄血宜下,而夾血宜兼解表,夾血熱邪初起,尚未入於血分,故於消瘀中當解表實,表法中兼消瘀,恐熱與瘀著,增其勢也。蓄血熱邪並歸於里,與血相結,故消瘀攻下並施,去其附麗者也。

)熱邪入里與血結,少腹硬滿蓄血詮。喜忘如狂小便利,大便光滑黑且堅。(此蓄血證的據。)疫邪夾血在初時,脈澀或芤舌暗紫。胸腹脅肋與四肢,按之濡軟痛不止。(此夾血證的據)桃(仁)紅(花)歸尾,芍(赤芍)延胡,解表方中加味使。(治夾血用桃仁、延胡等一二味加入解表方中。

)若夫治蓄血,當分上下焦。上焦(喜忘如狂或衄血。)犀角地黃(湯)好,下焦(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如血。)桃仁承氣(湯)調。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對瘟疫期間血液問題的理解和治療方法。

蓄血癥狀通常出現在瘟疫後期,這是因為熱邪深入體內,與血液結合形成蓄血。夾血則是在感染瘟疫前已經有內傷的情況,之後再受到瘟疫影響,這種情況稱為夾血。

對於蓄血,治療方式應是消除瘀血並使用攻下法。然而,夾血的治療則需結合消除瘀血與解表法,因為熱邪剛開始,尚未深入血液層面,所以在消除瘀血的同時也要進行解表,以防熱邪與瘀血互相助長,增加病情的嚴重性。蓄血由於熱邪已深入體內,與血液結合,所以應同時進行消除瘀血和攻下法,以去除病竈。

熱邪深入體內與血液結合,會導致下腹部硬且飽滿,這就是蓄血的特徵。患者可能出現健忘、行為失常、小便順暢、大便黑色且堅硬等症狀。若在瘟疫初期就發現夾血的現象,可見到脈搏澀或芤,舌頭呈暗紫色。按壓胸部、腹部、脅肋以及四肢,感覺軟弱無力且持續疼痛,這些都是夾血的特徵。

治療夾血,可以使用桃仁、紅花、當歸尾、赤芍、延胡等藥材,加入解表方中一同使用。

對於蓄血,需根據病情所在的部位來區分治療。如果病情在上焦(例如出現健忘、行為失常或鼻血等症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果病情在下焦(例如下腹部硬且飽滿,小便順暢且顏色像血),則適用桃仁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