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兼瘧
辨溫疫兼瘧
1. 辨溫疫兼瘧
時疫兼瘧有三種,說與君家須記誦。似瘧寒熱無定時,達原飲內柴胡供。(邪伏膜原,欲達不達,欲陷不陷,故見半表裡證,寒熱無定時,一日或一次,或二三次。故曰似瘧,宜達原加柴胡治之。)時疫轉瘧屬餘邪,參胡三白湯,為佳。(似瘧在時疫證前屬實,疫後轉瘧,虛中夾痰實也。
)時疫兼瘧最難治,吳氏書中頗詳議。見疫當清當下之,疫退治瘧斯無弊。(吳又可《溫疫論》云:「瘧疾二三發或七八發後,忽然晝夜發熱,煩渴不惡寒,舌生苔刺,心腹痞滿,飲食不進,下證漸具,此時疫已著,瘧疾隱也,用疫法治之。時疫晝夜純熱,胸腹痞滿,飲食不進,下後脈靜身涼,或間日或每日,時惡寒而復發熱如期者,此溫疫解而瘧邪未盡也,以瘧法治之。」)
白話文:
【對於同時具有溫疫和瘧疾症狀的辨識】
溫疫同時伴有瘧疾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三類,我在此說明,希望大家能牢記。
一種情況是,病人的發燒和畏寒症狀並無固定時間,就像瘧疾一樣,但其治療方法則是在達原飲中加入柴胡。(這是因為病毒潛藏於膜原處,正處於一個既無法完全爆發,又無法完全被壓制的狀態,因此出現了類似於半表半裡的症狀,即畏寒和發燒的時間不固定,一天可能只出現一次,也可能出現兩到三次。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似瘧",應該使用添加了柴胡的達原飲來治療。)
另一種情況是,溫疫轉變為瘧疾,這是由於體內仍有殘留的病毒。對於這種情況,使用參胡三白湯會有較好的療效。(在溫疫症狀出現之前,如果病人出現"似瘧"的症狀,那屬於實證;而如果在溫疫之後轉變為瘧疾,則可能是由於虛弱加上實證,也就是痰濕所致。)
最後一種情況,即溫疫同時伴有瘧疾,是最難治療的一種。在吳又可的書中,對這種情況有詳細的討論。他認為,在發現溫疫症狀時,應先進行清熱和瀉下的處理,等到溫疫症狀消失後,再針對瘧疾進行治療,這樣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吳又可在他的《溫疫論》中提到:"如果瘧疾在發作兩、三次或者七、八次後,突然開始不分晝夜地發燒,且感到煩躁口渴,不再畏寒,舌頭上長出苔刺,心臟和腹部感覺脹滿,飲食不佳,這些都是下痢的前兆,這時候溫疫已經存在,而瘧疾則被隱藏了起來,應按照溫疫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如果溫疫患者不分晝夜地持續高燒,胸口和腹部都感到脹滿,飲食不佳,在經過下痢後,心跳平穩,體溫下降,但是隔天或者每天仍然按期出現畏寒後再度發燒的症狀,這就表示溫疫已經得到控制,但是瘧疾的病毒仍未被清除,應按照瘧疾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