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溫疫明辨歌訣》~ 辨溫疫夾亡血

回本書目錄

辨溫疫夾亡血

1. 辨溫疫夾亡血

疫夾亡血證有三,病前初病病中間。先亡血而後患疫,清解之中養血參。(散表清裡藥中,步步照顧其陰,如生地、玉竹、人參、白芍之類。)若夫疫病方初起,吐衄崩紅忽然至。庸師但曉用清滋,詎識祛邪血自止。神(煩躁)氣(臭穢)分明現疫邪,舌苔(黃白)脈(數)色(油垢)更無乖。

雖然亡血休驚怕,加減達原飲最佳。(有疫象可憑,雖見亡血之證,仍以達原飲為主。衄血加山梔、茅根;吐血加三七、丹皮、銀花;血崩加茜草、丹參、地榆炭。)脫血過多須益氣,人參加入用無差。(脫血過多,氣欲絕者,急用人參。)更有疫邪深入里,傷陰動血血如沸。

鮮紅為熱紫為瘀,犀角地黃(湯)加味使。(清熱加黃芩、黃連,逐瘀加桃仁、赤芍。)便血如注身熱除,神昏舌燥為難治。生脈(散)六味(地黃湯)龜(版)阿膠,峻補真陰救一二。(熱邪熾盛傷陰,便血如注,身熱反除,而神昏舌燥者,最為難治。惟有峻補真陰,如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加龜版阿膠等,或十中救其一二。

白話文:

[辨別瘟疫伴隨失血的情況]

瘟疫伴隨失血的症狀有三種,可能在疾病發作前、初期或是疾病過程中出現。

一種是先有大量出血後再感染瘟疫,在治療瘟疫時,應同時考慮補血,如在疏風清熱的藥物中加入養陰的成分,例如生地、玉竹、人參、白芍等。

另一種情況是,瘟疫剛開始時,突然發生嘔吐、鼻血或是崩漏等大量出血的現象。一般的醫生只知道用清熱滋陰的藥物,卻不知真正應當祛邪,邪去則血自止。從病人的精神狀態、氣味、舌苔、脈象和麪色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瘟疫所引起的邪氣。

即便大量出血,也不要過度恐慌,最好的選擇是調整配方的達原飲。即使見到出血的症狀,仍然以達原飲為主,如果鼻血不止,可加入山梔、茅根;若是嘔血,則可加入三七、丹皮、銀花;若是崩漏,則可加入茜草、丹參、地榆炭。

若失血過多,氣息微弱,應立即用人參補氣。

另外,如果瘟疫邪氣深入體內,傷害陰分,引發大量出血,血色鮮紅代表有熱,紫色代表有瘀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加味來治療。

若是大便出血,且身體熱度消退,加上神智不清,舌頭乾燥,是最難治療的情況。此時只能用峻補真陰的藥物,如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加龜版阿膠等,或許能救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