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偏頭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偏頭痛是中醫古代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狀為頭痛發作,痛劇而痛點固定,多在太陽、陽明、少陽經脈循行之處,常伴有噁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症狀。
偏頭痛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寒、內傷肝陽上亢、氣血瘀滯等。外感風寒者,多見於初春季節,頭痛發作時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連綿不止,痛處固定,或伴有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狀。內傷肝陽上亢者,多見於青壯年,頭痛發作時常伴有頭脹、頭重、目眩、耳鳴、急躁易怒等症狀。氣血瘀滯者,多見於中老年,頭痛發作時常伴有頭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或伴有面色晦暗、舌質紫暗、脈沉澀等症狀。
偏頭痛的治療以疏風散寒、平肝潛陽、活血化瘀為主。外感風寒者,可用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的藥物,如麻黃、桂枝、白芷、細辛等。內傷肝陽上亢者,可用平肝潛陽、清熱止痛的藥物,如羚羊角、鉤藤、白芍、天麻等。氣血瘀滯者,可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藥物,如川芎、桃仁、紅花、丹參等。
偏頭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規律等。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相關疾病。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只要積極治療和預防,是可以有效控制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老人患偏頭痛,其痛如刀刳,不愈。四十餘日,諸醫不能療。余診,腹硬滿,大便不通十四日,舌上黃苔,面目黧黑,乃與此方五劑,下利五六行,諸證頓退,六七日,痊愈。」
- 2.《續醫說》:「用當歸二兩,附子三錢,一服,減半,二服,其病如失,更不復發。用藥對症,不啻影響,有如是乎?一婦人偏頭痛久不愈,醫用大承氣湯即瘳。何也?蓋陽明燥金勝,乘肝氣鬱,氣鬱則血壅,血壅則上下不通,故燥結。以承氣湯疏通之,則氣血流行而肝氣通矣。傷寒治例云:少陽偏頭痛,多便閉,宜下之。」
白虎湯
- 1.《玉機微義》:「上為末每服二錢匕熱茶調如膏抄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如苦頭痛加細辛二分如太陰脈緩有痰減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半)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 如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中加白芷」
二陳湯
- 1.《醫學芻言》:「_偏頭痛_,偏頭痛多有痰火,偏右者,宜二陳湯加沙參、芩、連、川芎、防風、膽星之類;偏左者,二陳加歸、芍、芎、柴、白芷之類。」
普濟消毒飲
- 1.《外科備要》:「若只眉稜骨痛常吸碧雲散(珠),如風寒侵腦,頭痛如破,用貼兩太陽穴法(稱)。產後風寒侵腦頭痛不可發汗,用四物湯倍川芎加荊芥穗服之,其效緩。治大頭瘟服普濟消毒飲(宇),治雷頭風服清震湯(宙),楊梅毒入腦髓以致頭痛者治在本門偏頭痛,萆麻同乳香搗塗即止。偏頭風在右屬痰熱,在左屬風血。」
川芎茶調散
- 1.《醫方集解》:「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偏正頭痛者,風中於腦,作止無時也。中風故有汗惡風;風邪在表,故憎寒壯熱;風寒傷於皮毛,腠理密緻,不得泄越,氣並於鼻,故鼻塞;火升,故痰盛;痰熱上攻,故頭暈目眩)。」
- 2.《成方切用》:「(局方),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正偏頭痛者,風中於腦,作止無時也。中風,故有汗惡風。風邪在表,故憎寒壯熱。風寒傷於皮毛,腠理密緻,不得泄越,氣並於鼻,故鼻塞。火升故痰盛,痰熱上攻,故頭暈目眩。)」
消風散
- 1.《醫方集解》:「治正偏頭痛,年深不愈;及風濕熱上壅頭目及腦,苦痛不止(偏頭痛者,少陽相火也。丹溪曰:有痰者多,左屬風屬火,多血虛;右屬痰屬熱,多氣虛。《準繩》曰: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淺而近者名頭痛,深而遠者為頭風,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成方切用》:「過在足太陽少陰,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次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到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每以風藥治之者,以高巔之上,唯風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