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咳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主要由外感風寒、內傷痰飲、肺熱燥咳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咳嗽、痰多、痰質粘稠、咳痰不爽等。
外感風寒
外感風寒是指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的咳嗽。常見於冬春季節,起病急,咳嗽頻繁,痰白稀薄,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
內傷痰飲
內傷痰飲是指由於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原因,導致痰飲內生所致的咳嗽。常見於肥胖、痰多、嗜睡等人群,起病緩慢,咳嗽頻繁,痰多色白,伴有胸悶、氣短、乏力等症狀。
肺熱燥咳
肺熱燥咳是指由於肺熱燥邪侵襲所致的咳嗽。常見於夏秋季節,起病急,咳嗽頻繁,痰少色黃,伴有咽干、口渴、鼻衄等症狀。
痰咳的治療
痰咳的治療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為主。常用中藥有麻黃、杏仁、白果、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等。
痰咳的預防
痰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痰咳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如果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青龍湯
- 1.《皇漢醫學》:「又此方宜以微結為目的,津液結聚於胸脅,不滋於五內,而乾咳出者,此固不比小青龍湯等因心下水飲而痰咳頻出者也,又非加小柴胡加五味子、乾薑湯之胸脅苦滿而胸肋引痛者,唯用於由表證而來,身體不疼痛,雖有熱,但脈不浮,或頭汗、盜汗、乾咳者。又用於瘧之寒多熱少者,有效。」
四物湯
- 1.《痧疹輯要》:「又云:表侄女九歲,出疹沒早,發咳嗽,大發熱,肌瘦,不飲食,唾嘔痰沫甚多,延半月餘。余往視之曰:血虛病也。以四物湯加杏仁、阿膠、麥冬、五味、炮姜,一服熱退身涼,痰咳俱止,再劑而愈。」
- 2.《齊氏醫案》:「再久而熱愈盛,痰咳愈多,煩躁愈甚,又以藥力欠到,寒涼增進,而瀉泄、腹脹之證作矣,乃以枳殼、大腹皮寬中快氣之品又進,至此不斃,將待何時?是故咳嗽吐血,時時發熱,未必成瘵也,服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不已,則瘵成矣。胸腹膨脹,悒悒不快,未必成脹也,服山楂、神麯之藥不已,則脹成矣。」
小建中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黏痰咳嘔外出。邪有外達之機。神識頗清。正有漸復之勢矣。但筋惕脈虛。元氣實餒。扶過秋分大節。得不變幻。方可。」
二陳湯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又此方宜以微結為目的,津液結聚於胸脅,不滋於五內,而乾咳出者,此固不比小青龍湯等因心下水飲而痰咳頻出者也,又非加小柴胡加五味子、乾薑湯之胸脅苦滿而胸肋引痛者,唯用於由表證而來,身體不疼痛,雖有熱,但脈不浮,或頭汗、盜汗、乾咳者。又用於瘧之寒多熱少者,有效。」
龍膽瀉肝湯
- 1.《祖劑》:「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去黃柏,加柴胡、龍膽草、天門冬、甘草、知母,上水煎服。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寒熱、脅脹、痰咳等症。凡肝經有餘之症,並宜服之。」
甘露飲
- 1.《回春錄》:「石芷卿,驟患腹脹,旬日後,臍間出膿。外科視為腸癰,與溫補內托之藥。遂咳嗽不眠,腹中絞痛異常,痰色紅綠,大便不行。乃延孟英商之。脈弦細以數,舌絳而大渴。曰:察脈候,是真陰大虛之證。耆、桂、歸、術皆為禁劑。以甘露飲加西洋參、花粉、貝母、杏仁、冬瓜子投之,痰咳即安。」
- 2.《王孟英醫案》:「以甘露飲,加西洋參、花粉、貝母、杏仁、冬瓜子投之,痰咳即安。外科謂此恙最忌泄瀉,潤藥不宜多服,(此何恙也,而以為最忌泄瀉,真囈語也。)孟英曰:陰虛液燥,津不易生,雖求其瀉,不可得也。惡可拘泥一偏,而不知通變哉。仍以前法去杏、貝、花粉,加知母、百合、合歡為方。」
參蘇飲
- 1.《醫學原理》:「_參蘇飲_,二陳湯,治痰咳嗽。」
導痰湯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產後痰咳,胸悶不寬,用導痰湯,即二陳湯內加生薑、烏梅。」
滾痰丸
- 1.《眼科錦囊》:「滾痰丸,治痰咳吐黏沫。或小兒急慢驚風。及白膜血斑。由咳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