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痧疹輯要》~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辨證

疏表之藥,發表之物,猶然不徹,有致血不歸經,皮膚腫而色青紫者,有致吐血便血者,有致汗多亡陽者,有致中風發痙者。為父母者不可不知。

腹潮,小兒瘄疹,乃天行熱毒挾少陽相火,蘊蓄於胃。胃主肌肉,故熱毒之邪熏蒸於肌肉,先發熱數日,然後透泄於皮膚,粒粒如蛇咬狀,乃瘄疹也。痘出於五臟,瘄出於六腑。六腑者專指胃腑而言也。既云出於胃腑,何腑臟多受其邪?胃土傳肺金,以前來者為實邪也。胃邪傳肺,是腑傳臟。

如毒邪陷伏不出者死,不治矣。有止發於肚腹,而頭面手足一無所見,一日三潮,三日九潮,惟在肚腹,粒粒起綻。緣小兒氣血孱弱,不能周行遍體,故止在肚腹出瘄。發潮瘄根既出,他處雖無,不足慮也。若用重劑取汗,則虛脫之禍立至矣,可不慎哉。

目潮,瘄潮有從眼白珠先紅,頭面隨紅蒸熱,一片通紅,直待潮過熱清,紅色漸退,再潮復然,此陽毒之邪交併於六陽也。六陽皆聚於頭面,瘄毒出於胃腑,運於任脈,交併於六陽,則目睛裹赤,頭面通紅,潮時令人煩躁不寧,甚則不省人事,宜以化毒飲、化斑湯加減治之。

斑潮,斑潮者,瘄發潮時,遍身起雲頭斑也,潮過則退,再潮復然。此胃腑毒熱太甚,壅遏而然,宜以化斑湯加減治之。若潮過不退者,不治之證也。

累潮,累潮者,瘄發潮時,遍身累累如疙瘩狀,潮過稍平,再潮復腫。此熱甚兼風,宜以大連翹飲治之。

隱潮,隱潮者,潮時見赤點於皮膚之上,潮過即沒,毫無點跡,與平人同。此乃血和而毒不甚,故未潮則隱伏於皮膚之中,既潮則發現於皮膚之上矣。若無惡候,宜從輕治,不必重劑。

鬧潮,鬧潮者,瘄發潮時,證見狂亂不寧,甚則譫語,目不識人,潮過則神清如舊,再潮復然。此熱毒蘊於胃臟,宜涼膈散加減以清之。大便秘結,少加大黃以通之,或用導法。蚯蚓酒洗去泥,搗汁,將藥煎好,入蚓汁數匙在內,最妙。口鼻衄血多者,名陽毒瘄也,磨犀角汁入藥最妙。

汗潮,汗潮者,見瘄後止得一二潮,余則早午晚當潮時不見紅點,止見身熱腮紅,江泚泚汗出而已。此因天稟虛弱,陰血不足,或緣病後氣血兩虛,是以微潮一二次,潮亦不盛。萬不可以為潮不足,妄用麻黃重劑,致令汗多亡陽,變生中風、驚風、發痙、發厥之諸危證也,慎之。

減潮,減潮者,不足之潮也。瘄之常例,三日九潮,今止一日三潮者,有二日六潮者,有二三日總計止得四五潮者。此乃瘄毒原輕,或因天行時氣和平。如小兒皮嫩,五液俱全,身安證和者,亦無害也。

劫潮,劫潮者,命在危急,激得一潮,即可回生。瘄疹初出潮時,因風早沒,致令咳嗽痰喘,面青鼻煽,胸膈迷悶,三日已過,危在旦夕。急用麻黃髮表湯,或三酥餅、蟾龍錠、還元復氣丹,劫得微微一潮,瘄毒從汗孔而出,不致內攻矣。若大便膿血,神昏不省者,逆候也。

白話文:

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如果使用不當,無法將病邪徹底清除,可能會導致血液運行異常,不能歸回正常經脈,使得皮膚腫脹,呈現青紫色;也可能導致吐血或便血;也可能導致汗出過多而使陽氣耗散;甚至可能引發中風或抽搐。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這些風險。

腹部出疹潮紅,是小兒麻疹的一種,是因為時行的熱毒夾雜少陽相火,鬱積在胃中。胃主管肌肉,所以熱毒之邪會蒸熏肌肉,先發熱數日,然後透過皮膚透發出來,呈現顆粒狀,看起來像蛇咬傷的樣子,這就是麻疹。痘疹是從五臟發出的,而麻疹是從六腑發出的。這裡的六腑專指胃腑。既然說是從胃腑發出的,為什麼其他臟腑也會受到邪氣影響呢?是因為胃土會將邪氣傳給肺金,之前侵入的邪氣屬於實邪。胃的邪氣傳到肺,是從腑傳到臟。

如果毒邪深陷體內而無法發散出來,就會死亡,無法醫治。有的麻疹只在肚腹發出,頭面手足卻沒有任何疹子,一天出現三次潮紅,三天出現九次,都只在肚腹,疹子顆粒綻開。這是因為小兒氣血虛弱,不能運行到全身,所以只在肚腹出疹。只要麻疹的根本已經發出,即使其他地方沒有,也不必過於擔心。如果使用過量的發汗藥物,就會立刻導致虛脫的危險,不可不謹慎。

眼睛出現潮紅,麻疹的潮紅有時會先從眼白紅起,接著頭面部也會跟著發紅發熱,呈現一片通紅,直到潮紅消退,熱度退去,紅色才會慢慢消退,然後再次出現潮紅。這是陽性的熱毒與六陽經的邪氣交併所致。六陽經都聚集在頭面部,麻疹毒素從胃腑發出,沿著任脈運行,與六陽經的邪氣交併,就會導致眼睛紅腫,頭面通紅,潮紅時會讓人煩躁不安,嚴重時甚至會意識不清。應該使用化毒飲或化斑湯加減來治療。

斑潮,指的是麻疹發作潮紅時,全身出現像雲朵般的斑塊,潮紅消退時斑塊也會消失,再次潮紅時又會出現。這是因為胃腑的熱毒太盛,壅塞所致,應該使用化斑湯加減來治療。如果潮紅消退後斑塊仍然不退,就屬於無法醫治的狀況。

累潮,指的是麻疹發作潮紅時,全身出現像疙瘩狀的腫塊,潮紅稍退時腫塊會稍微平復,再次潮紅時又會腫起來。這是因為熱邪太盛,同時也夾雜了風邪,應該使用大連翹飲來治療。

隱潮,指的是潮紅時,皮膚表面會出現紅點,潮紅消退後紅點也會消失,看起來就像正常人一樣,沒有任何痕跡。這是因為血氣平和,毒邪不嚴重,所以沒有潮紅時,毒邪會潛伏在皮膚裡面,潮紅時才會顯現出來。如果沒有其他不好的症狀,應該用輕微的藥物治療,不必使用強烈的藥物。

鬧潮,指的是麻疹發作潮紅時,會出現狂躁不安,嚴重時甚至會說胡話,不認識人,潮紅消退後會恢復清醒,再次潮紅時又會出現。這是因為熱毒積聚在胃臟,應該使用涼膈散加減來清除熱邪。如果大便秘結,可以稍微加入大黃來疏通腸道,或者使用其他通便的方法。也可以用蚯蚓酒,將蚯蚓洗去泥土,搗爛取汁,將煎好的藥加入數匙蚯蚓汁,效果最好。如果口鼻出血嚴重,這被稱為陽毒麻疹,磨犀牛角汁加入藥中效果最好。

汗潮,指的是麻疹發出後只出現一兩次潮紅,其餘的時間只見身體發熱,臉頰潮紅,不停地流汗。這是因為體質虛弱,陰血不足,或者病後氣血兩虛所致,所以只會出現一兩次輕微的潮紅,而且潮紅的程度也不會很明顯。千萬不能因為潮紅不明顯,就誤以為潮紅不足,而使用麻黃等強烈的發汗藥物,這樣會導致汗出過多而使陽氣耗散,進而引發中風、驚風、抽搐、昏厥等危險的症狀,必須謹慎。

減潮,指的是不足的潮紅。一般情況下,麻疹會出現三天九次潮紅,但有時只出現一天三次,有時兩天六次,也有兩三天加起來只有四五次潮紅。這是因為麻疹的毒邪本來就輕微,或者因為當時的氣候平和。如果小兒皮膚細嫩,體內津液充足,身體狀況良好,也沒有其他不適,也是沒有害處的。

劫潮,指的是病情危急時,通過藥物激發出一次潮紅,就能夠使病人起死回生。麻疹剛發出潮紅時,因為風邪的侵擾,導致潮紅很快消退,進而出現咳嗽、痰喘、臉色發青、鼻翼扇動、胸悶等症狀,三天之後,病情危急。這時要趕快使用麻黃發散解表湯,或者三酥餅、蟾龍錠、還元復氣丹等藥物,激發出微微的潮紅,讓麻疹毒素從汗孔排出,才不會侵入體內。如果出現大便膿血、意識昏迷等症狀,就屬於不好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