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一 (12)
卷一 (12)
1. 辨證
皮里隱者,瘄疹全未見點,隱隱於皮膚之下,面上如電影燈光,忽來忽沒,人全不知也。若已潮見瘄,因風隱沒,但分一日、二日、三日,輕、重之不同,治法當與早沒之時,急與麻黃髮表湯,兼熏洗、刮擦法。倘得微潮一二次,喘定身溫,方有生機。《金鏡錄》云:痧疹數潮後,見風早沒,未清爽者,宜消食飲加散表之藥。
雖不復出,亦尋愈矣。此謂數潮而言也。若止一二潮而早沒者,其變證必凶,急當委曲調治。如一二潮而止,證必凶惡。身體如常,此必有夜潮、腹潮、汗潮,減潮、經潮、產潮之類,不可強與發汗,變生他證。謹按因風早沒之證急治,十全七八。如使遲延,不可救矣。
瘄不收斂,其證有二:一曰血不歸經,一曰血死肌表。瘄疹九潮已完,血回經絡,則頭面身上血跡漸次而退。若紅久不退,即是血不歸經;若血跡變為青紫色,即是血死肌表也。如血不歸經,用解毒清涼、斂陰收血之藥,宜養榮解毒湯。如血死肌表,用活血涼血、溫經解毒之藥。
若瘄出三日後不沒者,乃餘毒內實也,宜四物湯加清利之藥,則熱自解而瘄自消矣。若血死肌表,色變青紫黑,久則身熱發腫,其青紫黑色之處從外潰爛,膿水淋漓,痛癢不常,宜服清肌化毒湯,洗以苦參湯,敷以三黃散。若潮止一二次,外冒風寒,隨出隨沒,色變青紫,身冷不爛,必發喘急,不治必死。
急宜大發表邪,以麻黃救急湯治之。
婦人經水後五日六日發熱見瘄,則血室空虛,邪氣乘虛入內。重則妄見妄聞,如憑鬼祟,晝則明瞭,夜則譫語,此謂熱入血室;輕則常發夜熱,久成瘄怯。宜服清熱養血之劑,主以加味逍遙散、調經養營丸。必得經調復行,方無後患也。若婦人行經七八日見瘄,或見瘄時即便行經,皆為熱入血室。
二者不同,治法亦異。如經盡後見瘄,此熱邪乘虛入內也,令人多發夜熱,或午後面紅身熱,久之則成骨蒸勞熱。治當養血清熱,宜逍遙散。如見瘄時行經,此瘀血蘊結於內也,令人寒熱如瘧,發作有時。治當消瘀敗毒,宜桃仁紅花湯。總以經水復行為第一義也。
李豆仙曰:瘄之出也,氣載之,血送之,達表則粒粒如麻,甚則疊腫,多則成片。一日三潮,從頭而起,漸漸身體,以及四肢,潮時瘄腳粒粒腫起皮上,三日九潮方完。潮則氣送毒從毛竅而散,血留肌表,漸歸經絡,紅點以漸而退。頭面先潮者色先淡,身腹後起者色後退。頭面多者吉,少者凶,色赤者吉,紫黑者凶。
正潮,正潮者,早午晚一日三潮,三日九潮,人盡知也。瘄屬陽,陽從陽類,故不潮於夜之陰,而潮於日之陽,此正潮也。
夜潮,瘄有夜潮,不可不知。蓋瘄本屬陽,然其赤點乃陰血也。男子陽盛,故潮於日之陽;女子陰盛,故潮於夜之陰。有男子夜潮者,氣不足而血有餘也;有女子日潮者,血不足而熱毒盛也。兒出瘄時,為父母者必夜觀之。如不知夜觀,則九潮已過,猶以為未潮;九潮已足,猶以為未足。
白話文:
辨證
有一種疹子,潛藏在皮膚底下,完全看不到紅點,只是隱約在皮膚下,臉上看起來像電影燈光一樣,忽隱忽現,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如果已經出現疹子,卻因為風吹而消失,要分辨是一天、兩天、還是三天,症狀是輕微還是嚴重,治療方法應該和疹子早早消失的情況相同,趕緊用麻黃發汗湯發散表邪,同時配合薰洗、刮擦的方法。如果疹子能稍微出現一兩次,呼吸順暢,身體發熱,那才可能有好轉的機會。《金鏡錄》說,疹子反覆出現幾次,遇到風就很快消失,而且沒有完全清爽的人,應該用幫助消化的藥飲,加上發散表邪的藥。
雖然疹子不再出現,也會逐漸痊癒。這裡說的是多次反覆出現的情況。如果只出現一兩次就很快消失,病情一定很凶險,必須小心調養治療。如果只出現一兩次就停止,而且身體好像沒事一樣,那很可能會有晚上發疹、腹部發疹、出汗發疹、疹子減退、月經來時發疹、生產後發疹之類的情況,不能強行發汗,不然會產生其他變證。依照經驗,因風而早早消失的疹子,及時治療,十有七八都能治好,如果拖延時間,就沒救了。
疹子無法消退,原因有兩種:一是血不歸經,二是血死在皮膚表面。疹子出現九次之後,血應該回到經絡,那麼頭面身上的紅點就會逐漸消退。如果紅色持續不退,就是血不歸經;如果紅點變成青紫色,就是血死在皮膚表面。如果血不歸經,要用解毒清涼、收斂陰血的藥,適合用養榮解毒湯。如果血死在皮膚表面,要用活血涼血、溫經解毒的藥。
如果疹子出現三天後沒有消退,就是體內還有餘毒,應該用四物湯加上清熱利濕的藥,這樣熱就會退去,疹子也會消失。如果血死在皮膚表面,顏色變成青紫黑色,時間久了身體會發熱腫脹,青紫黑色的地方會從外開始潰爛,流出膿水,又痛又癢,這時要服用清肌化毒湯,用苦參湯清洗,再敷上三黃散。如果疹子只出現一兩次,又遇到風寒,疹子時出時沒,顏色變成青紫色,身體冰冷沒有潰爛,一定會呼吸急促,不治療一定會死亡。
這時應該趕緊大力的發散表邪,用麻黃救急湯治療。
婦女月經結束後五六天發燒長疹子,表示血室空虛,邪氣趁虛而入。嚴重的話會出現幻覺幻聽,好像被鬼纏身一樣,白天清醒,晚上說胡話,這叫做熱入血室;輕微的會經常在晚上發熱,久了就會形成疹子怯弱的體質。應該服用清熱養血的藥,主要用加味逍遙散、調經養營丸。必須把月經調理好,才能不會有後遺症。如果婦女在月經七八天時出現疹子,或者長疹子時同時來月經,都是熱入血室。
這兩種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如果月經結束後才出現疹子,是熱邪趁虛而入,容易讓人晚上發熱,或者午後臉紅身熱,久了就會變成骨蒸勞熱。應該用養血清熱的方法治療,適合用逍遙散。如果長疹子時同時來月經,是瘀血積聚在體內,會讓人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發作。應該用消瘀敗毒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桃仁紅花湯。總之,讓月經恢復正常是最重要的。
李豆仙說,疹子的出現,是氣帶著,血運送著,到達皮膚表面就會像麻粒一樣,嚴重的話會腫脹疊起,多的會連成一片。一天會有三次潮發,從頭開始,漸漸到身體,以及四肢,每次潮發時,疹子腳部會粒粒腫起在皮膚上,三天九潮才會結束。每次潮發都是氣把毒從毛孔散出,血留在皮膚表面,慢慢回到經絡,紅點也會慢慢消退。頭面先發的疹子顏色會先變淡,身體腹部後發的顏色會後退。頭面疹子多是吉兆,少則不吉,顏色鮮紅是吉兆,紫黑色則不吉。
正常的潮發,指的是早、中、晚一天三次,三天九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疹子屬陽,陽氣會與陽氣相合,所以不會在夜晚陰氣旺盛時發,而會在白天陽氣旺盛時發,這就是正常的潮發。
疹子有夜間潮發,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因為疹子雖然屬陽,但是它的紅點卻是陰血。男子陽氣盛,所以會在白天陽氣旺盛時發;女子陰氣盛,所以會在晚上陰氣旺盛時發。有男子晚上潮發的,是因為氣不足而血有餘;有女子白天潮發的,是因為血不足而熱毒旺盛。小孩出疹子時,父母一定要在晚上觀察。如果不知道晚上觀察,九次潮發都過了,還以為還沒發完;九次潮發已經足夠了,還以為沒發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