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牙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牙宣
牙宣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牙齒疼痛,牙齦腫脹,口臭,流膿等症狀。其病因多由外感風寒、風熱、火毒等邪氣侵襲牙齒所致,或因內傷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牙齒所致。
牙宣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銀翹散、牛黃解毒丸、連翹敗毒丸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拔罐、推拿等外治方法治療。
牙宣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口腔清潔,飯後漱口,早晚刷牙。
- 避免吃過冷、過熱、過硬的食物。
- 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戒菸戒酒。
-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現牙宣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真武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陽升牙宣。宜攝少陰。」
甘草湯
- 1.《玉機微義》:「上為末,先以甘草湯漱口後,用藥少許敷之,以常用少許擦牙,去風熱消腫化毒,牢固永無牙宣疳血之病。按此足陽明厥陰藥也。」
清胃散
- 1.《湯頭歌訣》:「(東垣)用升麻(黃)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口血、鼻血)及牙宣(齒齦出血。黃連瀉心火,亦瀉脾火,丹皮、生地平血熱,當歸引血歸經,石膏瀉陰陽之火,升麻升陽明之清。昂按:古人治血,多用升麻。然上升之藥,終不可輕施。)」
- 2.《醫方集解》:「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足陽明胃脈循鼻外,入上齒中,俠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主上牙齦,喜寒飲而惡熱:手陽明大腸脈上頸貫頰,入下齒,俠口,主下牙齦,喜熱飲而惡寒。」
- 3.《重訂囊秘喉書》:「治齒齦出血,口瘡牙宣等症。」
- 4.《外科證治全書》:「_清胃散_(見前牙宣。)」
- 5.《外科證治全書》:「_清胃散_(見前牙宣。)」
▼ 展開更多
消風散
- 1.《醫學入門》:「牙宣之因只有二,牙縫流血,風熱者,消風散加芒硝,內服外擦;腎虛炎者,四物湯加升麻,或牡丹皮、知母、黃柏;陰虛氣鬱者,四物湯加香附、側柏葉、牛膝,外敷綠袍散,或香鹽散常擦。變骨蝕風,出血骨露者,玉池散。疳䘌出血多者,用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 2.《古今醫統大全》:「戴氏曰:風壅牙宣,消風散搽之。腎虛者,為下虛上盛,宜鹽湯下安腎丸。用黑錫丹,仍用姜鹽炒附米黑色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溫膽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陰弱陽浮。火升牙宣。」
甘露飲
- 1.《簡明醫彀》:「_甘露飲_,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牙宣穢氣,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成膽病,身面皆黃。或時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 2.《大方脈》:「_甘露飲_,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吐衄牙宣。」
- 3.《濟陽綱目》:「_甘露飲_,治男婦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宣露,時出膿血,心中多煩,飢不欲食,嗜臥,及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並治。」
- 4.《外科備要》:「_甘露飲_,治胃中濕熱,口鼻喉瘡,牙衄牙宣及諸吐衄。」
- 5.《古今醫統大全》:「(《千金》)_甘露飲_,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牙宣氣,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時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 展開更多
五福化毒丹
- 1.《兒科要略》:「(八十二)湯氏五福化毒丹,清膈,涼血,治上焦壅熱,煩渴,瘡疹餘毒,口齒出血,牙宣口臭,䘌鼻,唇舌生瘡。」
滋陰降火湯
- 1.《先哲醫話》:「口腫有牙宣與胃熱之辨,牙宣者,上齒或下齒必發於一方,而後波及上下,如胃熱則否。且雖兩證同出膿血,牙宣者膿多,胃熱者少,是為其別。牙宣宜滋陰降火湯,胃熱宜清胃加生芐類。骨槽風自胃熱來者,宜楊梅一劑散。」
都氣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陰弱失守。陽升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