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滑泄」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滑泄

滑泄是中醫學上的一種病證,主要表現為大便不成形、稀溏、多水,甚至水樣便,且常常伴有腹痛、腹瀉、肛門墜脹等症狀。滑泄的病因多與飲食不節、情志不遂、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

飲食不節

飲食不節是導致滑泄的重要原因之一。飲食過於生冷、油膩、辛辣,或者暴飲暴食,都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引起滑泄。

情志不遂

情志不遂也是導致滑泄的重要原因之一。長期情緒不佳,精神緊張、抑鬱、焦慮等,都會導致肝氣鬱結,脾失健運,從而引起滑泄。

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也是導致滑泄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是人體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的重要器官。脾胃虛弱,則會導致運化功能失常,從而引起滑泄。

滑泄的治療

滑泄的治療,以健脾和胃、止瀉止滑為主。常用中藥有白朮、茯苓、山藥、陳皮、砂仁、甘草等。此外,還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配合使用其他中藥,如木香、厚朴、枳實等。

滑泄的預防

  1. 飲食宜清淡,少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不暴飲暴食,做到飲食有節。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滑泄是中醫學上的一種常見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葛根湯

  • 1.《本草正義》:「葛谷,即葛之實,質地重墜,則入下焦,而萌芽未露,則所稟春升之氣,猶未發泄,其力獨厚,藉以升脾胃陷下之氣,尤有專長,故能治十年之久利,此以滑泄不禁之自利而言,固即仲師葛根湯主治陽明自利之義。然即有滯下久淹,中陽之氣陷入下焦者,亦可以此振動脾家清氣。

四物湯


桃花湯

  • 1.《醫略十三篇》:「然治法多歧,恐滋惑亂,茲約三法,可以類推。一日攻發,二日托補,三日收澀。如有表,敗毒散、小柴胡湯等。無表,芍藥湯、承氣湯等。皆攻發之劑也。氣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皆托補之劑也。滑泄休息,桃花湯、養藏湯、椿根皮、罌粟殼、烏梅、訶子等,皆收澀之劑也。

白朮散

  • 1.《濟陽綱目》:「_三因白朮散_,治中暑,嘔吐暈眩,及大病後調理失宜,勞復如初,及脾胃虛損,面色萎黃,飲食不美,口吐酸水,滑泄腹鳴,飲食所傷,霍亂吐瀉,並宜服之。
  • 2.《赤水玄珠》:「《三因》,白朮散,中暑嘔吐眩暈,及大病後調理失宜,勞復,及脾胃虛損,面色青黃,飲食不思,口吐酸水,滑泄腹鳴。飲食所傷,霍亂吐瀉並宜服之。

補中益氣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又有傷酒泄,素嗜酒而有積,或一時酒醉而成病,其症骨立,不能食,但飲一二杯,經年不愈(宜葛花解酲湯)。又有滑泄,其泄不禁,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日夜無度(宜固腸丸),其或滑由氣虛陷下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大腸滑泄而小便精出者(宜萬全丸),皆不可忽。

訶黎勒散

  • 1.《蒼生司命》:「_訶黎勒散_,腸胃虛寒,滑泄腹痛者,此方主之。
  • 2.《醫方考》:「腸胃虛寒,滑泄腹痛者,此方主之。

治濁固本丸

  • 1.《醫方考》:「凡濁下不禁,牽絲者,責之精濁,腎家之病也。不牽絲者,責之便濁,胃中濕熱也。是方也,半夏所以燥胃中之濕。茯苓、豬苓所以滲胃中之濕。甘草、砂仁、益智,香甘益脾之品也,益脾亦所以制濕。而黃連、黃柏之苦,所以治濕熱。蓮花須之澀,所以止其滑泄耳。名之曰固本者,胃氣為本之謂也。
  • 2.《類證治裁》:「王二,給役書館,夜私出。初便濁,秘不言。後乃不便自遺,瘦怯不任起立,常如欲溺狀,或前欲溺而後亦不禁。此濁久氣虛下陷也。或以瀉熱之劑與服,病益劇。予用升舉法,佐以利濕。升麻、茯苓、豬苓、白朮、半夏、炙草、蓮鬚、蓮子。仿治濁固本丸意,滑泄自止。

大補元煎

  • 1.《成方切用》:「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胸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澀者,加川芎,去萸肉。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類。
  • 2.《虛損啟微》:「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於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
  • 3.《虛損啓微》:「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於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