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1. 卷三下
2. 湧吐門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絕置不用。使遇當吐之證,而不行湧越,則邪氣壅結而不散矣。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湧之。丹溪曰: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張子和曰: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發汗者,世罕知之。故予嘗曰:吐法兼汗,其以此夫。)
白話文:
(病邪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在身體上部(上焦)應該用催吐的方法,在身體中下部應該用瀉下的方法,這就是發汗、催吐、瀉下這三種治療方法。現在的人只知道發汗和瀉下,而催吐的方法幾乎完全不用。如果遇到應該用催吐的病症,卻不使用催吐讓病邪排出,就會導致病邪壅塞積聚而無法消散。《黃帝內經》說:「(病邪)在高位的就應該讓它越散出去。」又說:「(病邪)在上部的就應該用催吐來排出。」朱丹溪說:「催吐的方法中也包含有發散的意義。」張子和說:「各種發汗的方法,古代的醫方有很多,但是用催吐來達到發汗效果的方法,世人很少知道。所以我曾經說過:催吐的方法同時兼具發汗的效果,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3. 瓜蒂散
(仲景),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顛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壅。食填太陰,欲吐不出。亦治諸黃,急黃。(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須臾曰急黃。或服此散,或搐鼻,或加丁香。)仲景云: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喻嘉言曰:寒者,痰也。痰飲內動,身必有汗。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但頭不痛,項不強,此非外入之風。乃內蘊之痰,窒塞胸間。宜用瓜蒂散以湧出之也。)又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與厥陰之熱深厥深相似。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可見痰結在胸,故滿煩而不能食,亦宜瓜蒂為吐法也。)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分,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稀糜,取汁,和散,溫頓服之。快吐乃止,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塊即吐。諸亡血虛家,老人產婦,挾虛脈微者,俱不可服。
(非尺脈絕者,不宜便服此,恐損胃氣。若止胸中窒塞悶亂,以物探之,得吐即止。若探不出,方以此湯吐之。)
胸中痰食,與虛煩者不同。越以瓜蒂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赤豆瓜蒂,並能行水濕。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不大者,並宜此散吐之。或問何謂木鬱?曰:厥陰少陽屬木,於令為春,乃人身生髮之氣也。
食者,陰物也。脾胃者,坤土也。飲食填塞太陰,則土盛而反侮木,生氣不得上升,而木鬱矣。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條達,而遂其升生之氣矣。)當用而胃弱者,改用參蘆,除赤豆,名獨聖散。仲景曰: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劉宏璧曰:仲景於此病,用一物瓜蒂散,去胸中之水,且變散為湯,並無賴於赤小豆與漿水者,蓋以一物驅逐其水,則陽氣行而身重疼熱立解矣。此則內因也,由是推之,如傷霧露之從乎上者,可內鼻而解,地濕之從乎下者,可利小便而解。上濕下流,與下濕上甚為熱者,可一汗而解也。
)除赤豆,加防風藜蘆,名三聖散。(子和)除赤豆,加鬱金韭汁,鵝翎探吐,亦名三聖散,治中風風癇。痰厥頭痛,除赤豆。加全蠍五分,吐風痰。加淡豉,治傷寒煩悶。(瓜蒂梔豉皆吐劑。要知瓜蒂吐痰食宿寒,梔豉吐虛煩客熱。如未經汗下,邪郁胸膈而痞滿者,謂之實,宜瓜蒂散,此重劑也。
已經汗吐下,邪乘虛客胸中而懊憹者,宜梔豉湯,此輕劑也。丹溪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累吐許白雲不透,後以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也。)
白話文:
[瓜蒂散]
這個方子是張仲景用來治療突然昏倒,像是被痰迷住的狀況。病人會口水很多,一直湧上來,精神錯亂,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或是癲癇發作時痰液阻塞。也適用於食物堵塞在胃部,想吐卻吐不出來的情況,以及各種黃疸病,尤其是突然發病,心臟覺得脹滿,呼吸困難,危在旦夕的「急黃」。這種情況可以用這個散劑,或是用藥粉吹入鼻孔,也可以加上丁香一起使用。
張仲景說,如果病人情況像桂枝證,但頭不痛,脖子也不僵硬,寸脈稍微浮起,胸口覺得悶脹,氣往上衝到喉嚨,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這種情況應該用吐法來治療,適合用瓜蒂散。但要注意,失血過多、身體虛弱的人,不適合使用瓜蒂散。
(喻嘉言認為,這裡的「寒」其實是指痰。因為痰飲在體內作怪,身體一定會出汗,加上發燒怕冷,看起來很像中風。但因為頭不痛,脖子也不僵硬,所以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體內痰液堵塞胸部。因此適合用瓜蒂散來把痰吐出來。)
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有時會變得很緊,這是邪氣結在胸中。病人會覺得心口脹滿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這也是因為病在胸中,應該用吐法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
(手腳冰冷,看起來很像厥陰的熱性厥證。但因為脈象有時緊,有時不緊,和厥陰的情況不同。可見是痰堵在胸部,所以會覺得脹滿煩躁,吃不下飯。這也是適合用瓜蒂散來吐痰的方法。)
藥材配方與用法: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量,分別搗碎過篩成粉末後,混合均勻。每次取一小茶匙的藥粉,用豆豉一合,加七合熱水煮成稀粥,取粥湯和藥粉一起溫服。吐出來就停止服用。吐的時候要閉上眼睛,束緊肚子。如果吐個不停,可以用蔥白湯來緩解。如果過很久還是吐不出來,可以含一塊砂糖幫助催吐。失血過多、身體虛弱、年紀大、產婦、脈象虛弱的人,都不能服用這個藥。
(如果尺脈沒有呈現虛弱的狀態,不應該隨便使用這個藥,以免損害胃氣。如果只是胸口覺得悶悶不舒服,可以用東西刺激喉嚨,吐出來就好。如果刺激後還是吐不出來,才可以考慮用這個藥湯來催吐。)
原理:
胸中痰食和虛弱造成的煩躁不同。瓜蒂味道苦,可以催吐,赤小豆味酸,可以利水。把上焦(胸部)有形的痰吐出去,就能讓肝氣舒暢,天地陰陽調和,身體就通暢了。(這就像十劑裡說的,用乾燥的藥材可以去除濕氣,像桑白皮和赤小豆就是這樣的藥。赤小豆和瓜蒂都能夠利水除濕。對於痰液引起的頭痛、胸悶、發冷發熱、脈象緊的人,都適合用這個藥來催吐。
有人問什麼是肝氣鬱結?肝經和膽經都屬木,代表春天的生發之氣。食物是陰性的,脾胃屬土。如果飲食堵塞在脾胃,土氣就會過盛而反過來壓制木氣,使生發之氣無法上升,導致肝氣鬱結。把上焦有形的痰吐出來,就能讓肝氣舒暢,發揮它升發的功能。)
如果應該使用這個藥,但病人的胃比較虛弱,可以把赤小豆去掉,改用人參和蘆根,稱為獨聖散。
張仲景說,中暑的人,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夏天接觸冷水,導致水停留在皮膚。
(劉宏璧認為,張仲景用瓜蒂散來去除胸中的水濕,而且直接用湯劑,不需要赤小豆和漿水,只要用瓜蒂就可以去除體內的水濕,陽氣就能運行,身體沉重發熱的情況就會改善。這是內在因素造成的。由此推論,如果因為霧露導致濕氣在上,可以用藥粉吹入鼻孔來解決;如果因為地面的濕氣在下,可以用利小便的方式解決。如果是上濕下流或下濕上甚而發熱的狀況,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
可以把赤小豆去掉,加上防風和藜蘆,稱為三聖散。(子和方) 也可以把赤小豆去掉,加上鬱金和韭菜汁,用鵝毛刺激喉嚨來催吐,也稱為三聖散,用來治療中風、癲癇、痰引起的頭痛。 如果因為痰厥頭痛,可以把赤小豆去掉,加上全蠍五分,用來吐出風痰。 如果因為感冒發熱煩悶,可以加上淡豆豉。 (瓜蒂和梔子、豆豉都是催吐的藥。要知道,瓜蒂是用来吐痰食和积聚的寒邪,而梔子和豆豉則是用来吐虛煩和外來的熱邪。如果沒有經過發汗、瀉下,邪氣鬱結在胸膈而感到痞塞脹滿,這種情況屬於實證,適合用瓜蒂散,這個藥比較猛烈。如果已經發過汗、吐過、瀉過,邪氣反而乘虛侵入胸中,感到心煩意亂,適合用梔子豆豉湯,這個藥比較溫和。丹溪曾經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藥,多次催吐但都沒有效果,後來用附子尖和米湯才成功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