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三下 (2)
卷三下 (2)
1. 參蘆散
治虛弱人痰涎壅盛。
人參蘆,為末,水調一二錢,或加竹瀝和服。(滑痰)服後,以物微探吐之。(如不探,亦未必吐也。)
病人虛羸,故以參蘆代藜蘆瓜蒂。宣猶帶補,不致耗傷元氣也。(丹溪曰:人參補陽中之陰,蘆反瀉太陰之陽。亦猶麻黃苗能發汗,根能止汗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參蘆散」,是用來治療體質虛弱的人,因為痰液過多阻塞呼吸道的情況。
使用人參的蘆頭部分,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到兩錢,用水調和服用,也可以加入竹瀝一起服用。(適用於滑痰)服藥後,用東西稍微探入喉嚨,幫助把痰吐出來。(如果沒有探吐,也未必會吐。)
病人因為虛弱消瘦,所以用人參蘆頭代替藜蘆或瓜蒂來使用。蘆頭的藥性是宣散中帶有補益,不會過度耗損身體的元氣。(朱丹溪說:人參補養陽氣中的陰氣,而蘆頭則反過來瀉掉太陰經的陽氣。這就像麻黃的苗可以發汗,而根則可以止汗一樣。)
2. 梔子豉湯
(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汗吐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結於胸中,故煩熱懊憹。煩熱者,熱而煩擾。懊憹者,懊惱憹悶也。晝動為陽,夜臥主陰。陽熱未散,陰氣未復,故不得眠。
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熱盡入里,則為結胸。熱不去而結痛者,客熱散漫為虛煩,熱仍在表,故當越之。)
梔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
煩為熱勝。梔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為君。淡豉苦能泄熱,腐能勝焦。(腎氣為腐,心氣為焦。豉蒸窨而成,故為腐。)助梔子以吐虛煩,故以為臣。酸苦湧泄為陰也。此吐無形之虛煩,若膈有實邪。當用瓜蒂散。(海藏曰:煩,氣也。躁,血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故用梔子治肺煩,香豉治腎躁。
亦用作吐藥,以邪在上焦,吐之則邪散,經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或問煩躁皆心為之,何謂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曰:熱則煩,熱甚則躁。煩為陽,躁為陰。大抵皆心火為病。火旺則金燥而水虧,惟火獨在,故肺腎合而為煩躁。仲景曰: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喻嘉言曰:舊微溏,則大腑易動,服此方不能上湧,反為下泄矣。
緣內經有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後乃治其他病,故此示戒。又曰:諸梔豉一法,證顯實煩虛煩之不同,要皆可用以湧其餘熱。乃因汗吐下後,胸中陽氣不足。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正宜因其高而越之爾。若謂津液內竭,正氣暴虛,餘邪不盡,則仲景原有炙甘草湯一法,寧敢妄湧以犯虛虛之戒耶!)
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仲景)治前證少氣者。(劉宏璧曰:少氣,則加甘草以和中,人皆知之。然既少氣。謂是誤後中虛,雖邪氣未退,敢用梔豉以湧吐之乎?乃知此證之少氣,緣外邪內陷,洵是熱傷元氣,而不與但內弱者同,此甘草所以不炙而用也。)加生薑,名梔子生薑豉湯。
(仲景)治前證兼嘔者。(辛以散逆。)除淡豉,加乾薑,名梔子乾薑湯。(仲景)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喻嘉言曰:丸藥大下,徒傷其中,而不能盪滌其邪,故梔子合乾薑用之,亦溫中散邪之法也。)除淡豉,加厚朴枳實,名梔子厚朴湯。(仲景)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喻嘉言曰:滿而不煩,即里證已具之實滿。煩而不滿,即表證未罷之虛煩。合而有之,且臥起不安。明是邪湊胸表腹裡之間,無可奈何之象,故取梔子以快湧其邪。而合厚朴枳實以泄腹中之滿,亦表裡兩解之法也。)加枳實大黃,名梔子大黃湯。(仲景)治酒疸發黃,心中懊憹,或熱痛,亦治傷寒食復。
(輕則消導,重乃攻下。)加枳實,名枳實梔子豉湯。(仲景)治傷寒勞復。(大病瘥後,起居作勞,復生餘熱,為勞復。傷食者,為食復。)加薤白,名豉薤湯。(張文仲)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證。(梔豉苦寒,能升能散。薤白辛溫,能開胸痹,及大腸氣滯。
)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湯。治斑毒熱甚,頭痛。
白話文:
梔子豉湯
這個方子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在發汗、催吐、或瀉下之後,出現虛煩而睡不著,嚴重時會反覆翻來覆去,心中煩悶不安的情況。以及瀉下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下感覺堵塞疼痛,或者有痰堵在胸膈之間的情況。(發汗、催吐、瀉下後,身體正氣不足,邪氣趁虛而入,積聚在胸中,所以才會覺得煩熱和煩悶。煩熱是指熱而且煩躁,煩悶是指煩惱又悶悶不樂。白天活動屬於陽氣,晚上睡覺屬於陰氣。陽熱還沒散去,陰氣也還沒恢復,所以就睡不著。)
如果身體發熱退了,但心下還是堵塞疼痛,這是熱邪已經深入體內,形成結胸的症狀。如果發熱沒退,但心下堵塞疼痛,這是客熱散漫所造成的虛煩,熱邪還在體表,應該用藥使之發散出去。
方子組成: 梔子(十四枚),淡豆豉(四合),服用後使其稍微嘔吐出來。
煩躁是由於熱邪旺盛引起的。梔子味苦性寒,顏色赤紅,能入心經,所以作為方中的主藥。淡豆豉味苦能疏泄熱邪,腐化之性可以消除焦熱。(腎氣屬水,像腐敗之物,心氣屬火,像焦熱之氣。豆豉是蒸過又悶過的,所以有腐化的特性。)它可以幫助梔子將虛煩嘔吐出來,所以作為輔助藥。酸味和苦味能使氣向上湧,屬於陰性的藥物。這個吐法是針對無形的虛煩,如果胸膈之間有實在的邪氣,就應該用瓜蒂散來治療。(海藏說:煩是氣的病症,躁是血的病症。煩是由於肺熱引起的,躁是由於腎熱引起的。所以用梔子來治療肺熱引起的煩躁,用豆豉來治療腎熱引起的躁動。
也可以用來做催吐藥,因為邪氣在上焦,吐出來就可以使邪氣散去,就像經典說的「在上的,就用催吐來疏通」。有人問,煩和躁都是心臟的問題,為什麼說煩出自肺,躁出自腎?回答說:熱就會產生煩,熱嚴重就會產生躁。煩屬於陽,躁屬於陰。大致都是心火過旺引起的疾病。火過旺就會使肺金乾燥,腎水虧虛,只有火單獨旺盛,所以肺和腎合起來就會產生煩躁。張仲景說:病人如果平時大便比較稀,就不能服用這個方子。喻嘉言說:平時大便比較稀,大腸就容易蠕動,服用這個方子不但不能使邪氣向上吐出,反而會向下排泄出去。
因為內經有說,先瀉下反而會引發其他疾病,要先治療根本原因,必須先調養好身體,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所以這裡特別提出警告。又說:各種梔子豉湯的用法,可以看出實煩和虛煩的不同,但都是可以運用催吐來疏散餘熱。是因為發汗、催吐、瀉下後,胸中陽氣不足,最虛弱的地方就是容易讓邪氣入侵的地方,所以應該順著它向上疏散。如果說津液耗竭,正氣過度虛弱,餘邪還沒有完全清除,那張仲景還有炙甘草湯可以用,哪敢亂用催吐的藥來犯虛虛之戒呢!)
如果加入甘草,就叫做梔子甘草豉湯,(張仲景)用來治療前面說的那些症狀,但同時有氣不足的情況。(劉宏璧說:氣不足,要加甘草來調和脾胃,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既然氣不足,說明是錯誤使用瀉法後導致中焦虛弱,即使邪氣還沒退,又怎麼敢用梔子豆豉來催吐呢?這才知道這種氣不足,是因為外邪侵入體內,確實是熱邪傷害了元氣,和單純體內虛弱的情況不同,所以這個甘草不用炙烤,直接使用。)如果加入生薑,就叫做梔子生薑豉湯。(張仲景)用來治療前面說的那些症狀,但同時有噁心嘔吐的情況。(用辛溫的藥來疏散逆氣。)如果去掉淡豆豉,加入乾薑,就叫做梔子乾薑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醫生用丸藥進行瀉下治療後,身體發熱不退,還有些微煩躁的情況。(喻嘉言說:丸藥瀉下,只是傷害了身體中焦,並不能清除邪氣,所以用梔子和乾薑一起使用,也是溫中散邪的方法。)如果去掉淡豆豉,加入厚朴和枳實,就叫做梔子厚朴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瀉下後,心煩腹脹,坐臥不安的情況。
(喻嘉言說:如果只是腹脹而不心煩,那就是病邪已經深入體內的實證腹脹。如果只是心煩而不腹脹,那就是病邪還在體表的虛煩。如果兩種情況都有,而且坐臥不安,說明是邪氣聚集在胸部和腹部之間,沒有辦法,所以取用梔子來快速疏散邪氣。再配合厚朴和枳實來排泄腹中的脹滿,也是表裡同治的方法。)如果加入枳實和大黃,就叫做梔子大黃湯。(張仲景)用來治療酒疸引起的發黃,心中煩悶不安,或者發熱疼痛,也可以治療傷寒病食復的情況。(病情輕微的用消導的方法,嚴重的用攻下的方法。)如果加入枳實,就叫做枳實梔子豉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勞復的情況。(大病痊癒後,如果過度勞累,又會產生餘熱,就叫做勞復。傷食造成的就叫做食復。)如果加入薤白,就叫做豉薤湯。(張文仲)用來治療傷寒病引起的腹瀉,大便像爛肉汁一樣,有紅色粘液,以及腹痛等熱證。(梔子和豆豉味苦性寒,有升散的作用。薤白味辛性溫,能疏通胸痹,以及大腸的氣滯。)如果加入犀角和大青,就叫做犀角大青湯,用來治療斑疹毒發熱很嚴重,並且有頭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