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 (10)
卷三 (10)
1. 治胃痛方十三
肝氣犯胃方,〔食痹〕烏藥汁(七匙),枳殼汁(五匙),白芍汁(二十匙),木香汁(五匙),灶心土(一錢),炒砂仁(三分),將二味煎湯,沖諸汁服。
二陳湯,〔因風〕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清中湯,〔因火〕黃連,山梔,陳皮,茯苓,半夏,草蔻,甘草,加姜
桃仁承氣湯,〔因瘀〕
沉香降氣湯,〔因氣〕沉香,香附,烏藥,砂仁,甘草,加鹽
南星安中丸,〔因痰〕
剪紅丸,〔因蟲〕雄黃,木香,檳榔,三稜,莪朮,貫仲,乾漆,陳皮,大黃
大柴胡湯,〔因食〕
理中湯,〔虛寒〕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參朮散,〔因虛〕
梔萸丸,〔因實〕
倉卒散,〔劫藥〕山梔(四十九個連皮炒),大附子(一個炮去臍為粗末),水一杯,酒半杯,煎七分,入鹽少許服,加川芎一錢尤妙。
此方能治氣自腰腹間攣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冰冷垂死者。
愈痛散,〔劫藥〕五靈脂,元胡索,莪朮,良薑,當歸,等分為末,每二錢,淡醋湯調服。
此方兼治急心痛。
白話文:
【治療胃痛十三種方法】
-
肝氣犯胃方:使用烏藥汁(七茶匙)、枳殼汁(五茶匙)、白芍汁(二十茶匙)、木香汁(五茶匙),以及竈心土(約三公克)、炒砂仁(約一公克)。先煎煮竈心土和炒砂仁兩種材料,然後加入其他藥汁服用。
-
二陳湯:適用於風邪引起的胃痛,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陳皮、半夏和甘草。
-
清中湯:用於火熱導致的胃痛,藥材有黃連、山梔、陳皮、茯苓、半夏、草蔻和甘草,另需加入生薑。
-
桃仁承氣湯:針對瘀血引發的胃痛。
-
沉香降氣湯:用於氣滯胃痛,包含沉香、香附、烏藥、砂仁、甘草,並加鹽一同使用。
-
南星安中丸:適用於痰濕型胃痛。
-
剪紅丸:用於蟲害導致的胃痛,成分有雄黃、木香、檳榔、三稜、莪朮、貫仲、乾漆、陳皮、大黃。
-
大柴胡湯:適用於飲食過量引起的胃痛。
-
理中湯:適用於虛寒型胃痛,藥材有人參、白朮、甘草和乾薑。
-
參朮散:用於虛弱所致的胃痛。
-
梔萸丸:適用於實證胃痛。
-
倉卒散:作為急救藥物,由山梔(四十九粒,連皮炒)、大附子(一個,炮製後去核,磨成粗粉)組成。使用時,取一杯水和半杯酒混合煎煮至剩七分,再加入少量鹽服用,添加一錢川芎效果更佳。此方能有效緩解腰部到腹部的緊繃劇痛,無法彎腰伸展,疼痛難忍,全身冷汗,手腳冰涼的情況,甚至對瀕臨死亡者也有幫助。
-
愈痛散:作為急救藥物,由五靈脂、元胡索、莪朮、良薑、當歸等份研磨成粉,每次取兩錢,以淡醋湯調服。此方亦適用於急性心痛。
2. 霍亂源流
霍亂,胃虛病也。《內經》有水濕火熱,肝木勝土,厥氣上逆之不同,推而廣之,風寒暑毒之由於外因,飲食鬱結之由於內因者,皆能致病。其症心腹脹痛,嘔吐泄瀉,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吐,先腹痛則瀉,心腹俱痛則吐瀉交作,或手足冷,或自汗,甚而轉筋入腹則死。要皆由中氣素虛,或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氣,或傷飲食,或中邪惡汙穢氣,及毒氣。
往往發於夏秋,陽熱外逼,陰寒內伏,使人陰陽否隔,卒然而病。偏於陽者多熱,偏於陰者多寒。治法惟以祛脾胃之濕為主,復察所感諸邪之氣而散之。然脾胃有虛實,感邪有陰陽,尤當熟審。向來論治者不一,須參究而歸於的是:如劉河間主火熱。孫思邈主飲食積。朱丹溪極贊為先哲諦論,而復申其說,以為內有積,外有感,陽不升,陰不降。
張子和主風、濕、暍三氣合而為邪,其意以濕土為風木所克,又為炎暑蒸郁,故嘔吐者暑熱之變,泄瀉者土濕之變,轉筋者風木之變。李士材兼主濕熱風暑虛實而分別治之。羅謙甫專主氣不和,故以地漿為治,使氣和而吐瀉自止,其法最妙。
古復庵則隨病之緣感,人之虛實,分晰施治,而大旨則重痰,故其法必用蘇合丸以通否塞,次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吞來復丹以控痰涎;若瀉已甚,不用來復丹;瀉而不吐,胸膈痞悶,必用濃鹽湯探吐;不論已未吐,並服藿香正氣散,間服蘇合丸;吐而不瀉,心腹大痛,頻欲登圊,苦於不通,則以木香、枳殼煎湯飲之;若隔而不下,仍須來復丹引導下行;若吐瀉不止,元氣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揭去衣被,此並非熱,由內虛陰盛也,則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俱冷服;霍亂已透,余瀉未止,腹有餘痛,一味扁豆葉煎服。按羅古兩家之法,誠能得治霍亂之三昧者,醫者遵守之可也。
然其病因,亦有當細審者:手足厥逆,氣少神清,不渴不熱,小水清白,因於寒也(宜四逆湯加鹽少許);身熱煩渴氣粗,口苦齒燥,小水短赤,因於暑也(宜黃連香茹飲冷服);四肢重著,骨節煩疼,胸膈滿悶,因於濕也(宜除濕湯);腹痛下濁物,因於多食寒冷也(宜六和湯倍用藿香,加木香、紫蘇);腹痛不可近,因於食積停滯也(宜香砂枳朮丸加木香、蔻仁);心胸迷悶,氣結不舒,因於七情內郁也(宜七氣湯);霍亂而兼轉筋,因於肝木克脾土也,卻與肝經血虛轉筋不同(宜平胃散加桂枝、木瓜、柴胡)。以上皆霍亂之兼症所形,即其兼症,遂可知其所感以為治也。
總之,邪在上必當吐,即已吐,仍使吐之,以提其氣(宜鹽湯探吐法)。邪在下,必當瀉,量其人之氣稟,病之輕重以投藥(宜於霍亂藥中加大黃)。至霍亂已,只須米湯調養,慎勿便與穀食。
白話文:
霍亂源流
霍亂是胃氣虛弱導致的疾病。《內經》中提到水濕、火熱、肝木克土、厥氣上逆等不同病因,推而廣之,外在的風寒暑毒,內在的飲食積滯,都能導致霍亂。症狀包括心腹脹痛、嘔吐腹瀉、畏寒發熱、頭痛頭暈,先心痛則吐,先腹痛則瀉,心腹同時疼痛則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可能伴隨手腳冰冷或自汗,嚴重者甚至痙攣,危及生命。總的來說,都是由於中氣先天不足,或情志內傷,或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或感染邪惡污穢之氣和毒氣所致。
霍亂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陽熱之氣外逼,陰寒之氣內伏,導致陰陽隔絕,突然發病。偏向陽性者多發熱,偏向陰性者多畏寒。治療方法主要是祛除脾胃濕邪,並根據所感受的邪氣性質而施治。但脾胃虛實不同,感受的邪氣也有陰陽之別,必須仔細辨別。古人治療霍亂的方法不一,需要綜合分析,歸納總結:例如劉河間強調火熱;孫思邈強調飲食積滯;朱丹溪則認為內有積滯,外感邪氣,陽氣不升,陰氣不降;張子和認為風、濕、暑三氣合而為邪,認為濕土被風木所克,又受暑熱蒸鬱,所以嘔吐是暑熱的變化,腹瀉是濕土的變化,痙攣是風木的變化;李士材則兼顧濕熱風暑及虛實而分別治療;羅謙甫專注於氣機不和,故用地漿湯治療,使氣機調和,嘔吐腹瀉自然停止,此法甚妙;古復庵則根據病因、虛實而施治,但主要重視痰濁,因此常用蘇合丸通利,再服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並吞服來復丹以化痰;如果腹瀉嚴重,則不用來復丹;如果只瀉不吐,胸膈痞悶,則用濃鹽湯催吐;無論是否已吐,都服用藿香正氣散,間服蘇合丸;如果只吐不瀉,心腹劇痛,頻欲排便但不通暢,則用木香、枳殼煎湯服用;如果大便不通,則需用來復丹引導下行;如果嘔吐腹瀉不止,元氣耗散,或飲食不進,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慄,手足厥冷,或發熱煩躁,揭開衣被,這並非實熱,而是內虛陰盛,則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冷服;霍亂已好轉,但仍有腹瀉和腹痛,則單用扁豆葉煎服。羅氏和古氏兩家療法,確實掌握了治療霍亂的精髓,醫生應當遵循。
然而,病因還需細緻辨別:手腳厥冷,氣少神清,不渴不熱,小便清白,是因寒邪所致(宜用四逆湯加少量鹽);身熱煩渴,氣粗,口苦齒燥,小便短赤,是因暑邪所致(宜用黃連香薷飲,冷服);四肢沉重,關節疼痛,胸膈滿悶,是因濕邪所致(宜用除濕湯);腹痛瀉下濁物,是因多食寒涼所致(宜用六和湯,倍用藿香,並加木香、紫蘇);腹痛劇烈,不能觸摸,是因飲食積滯所致(宜用香砂枳朮丸,加木香、蔻仁);心胸憋悶,氣機不暢,是因情志內傷所致(宜用七氣湯);霍亂伴有痙攣,是因肝木克脾土所致,但與肝經血虛導致的痙攣不同(宜用平胃散,加桂枝、木瓜、柴胡)。以上都是霍亂的兼症表現,根據兼症就能判斷病因而施治。
總之,邪氣在上則應當催吐,即使已經吐了,也要繼續催吐,以提振氣機(宜用鹽湯催吐法)。邪氣在下則應當瀉下,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輕重而用藥(宜在霍亂藥中加大黃)。霍亂痊癒後,只宜用米湯調養,不可馬上進食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