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散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 主治眩暈、頭痛: 天麻為常用中藥,性平味甘,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之效,尤其擅長治療頭風眩暈、頭痛。因此,天麻散中加入天麻,旨在針對眩暈、頭痛等症狀進行治療。
- 提高藥效: 天麻散通常與其他中藥配合使用,天麻的存在可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與川芎、白芷等藥物配伍,可更加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止痛散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天麻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天麻散主治頭痛眩暈,而天麻善於平肝熄風,止痛定驚。防風則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痙的功效,二者合用,能更有效地祛風止痛,緩解頭痛眩暈症狀。
- 協調藥性,減少副作用: 天麻性寒,若單獨服用容易造成脾胃虛寒。防風性微溫,可以溫脾胃,防止天麻寒性過於明顯,降低副作用,提高療效。
天麻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通經絡,助天麻止痛: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止痛定驚,但其性偏寒,對於寒凝經絡導致的頭痛、眩暈效果較佳。細辛性溫,味辛,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與天麻相輔相成,使藥力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達到止痛的效果。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細辛辛溫性燥,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天麻的藥力迅速發揮。同時,細辛還有散風止痛的作用,與天麻的平肝熄風功效相得益彰,共同達到治療頭痛、眩暈的功效。
天麻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是針對其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天麻散主治頭痛眩暈,而川芎具有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頭部血管痙攣,改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川芎還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可以配合天麻等藥物,共同起到緩解頭痛、改善睡眠的作用。因此,川芎是天麻散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活血止痛的功效為治療頭痛眩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麻散中加入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 疏通經絡,止痛消腫: 葛根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因經絡阻滯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而天麻散的主要功效為治療頭痛、眩暈,葛根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的效果。
- 降壓止痙,協同作用: 葛根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可輔助天麻降低血壓,減少因高血壓引發的頭痛。此外,葛根也具有止痙作用,可與天麻共同發揮抗痙攣、改善頭部不適的功效。
天麻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止痙功效: 天麻散以天麻為主,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之效。白僵蠶為僵蠶蟲經白僵菌感染後的乾燥蟲體,亦有息風止痙之效,且擅長治療小兒驚癇、抽搐等症。二者配伍,相輔相成,增強止痙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 引導藥力,促進藥效發揮: 天麻性偏潤,善於平肝熄風,但對某些偏燥熱的痙攣病症效果欠佳。白僵蠶性寒,能引導藥力向下,並能清熱解毒,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天麻藥效發揮,從而更好地治療痙攣病症。
主治功效
天麻散的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記載,天麻散的應用廣泛,不僅限於「風癬」,其治療範圍涵蓋了多種與「風」相關的病症,且不論成人或兒童,皆有使用。以下詳細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1. 婦人血風毒氣、產後中風: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散用於治療「婦人血風毒氣,內外走注,身體皮膚骨節,寒熱疼痛,燥澀麻木」以及「產後中風,口眼喎斜,筋脈不利」。這表明天麻散能疏散血脈中的風邪,緩解因風邪引起的疼痛、麻木、以及肢體功能障礙。 產後中風口噤,亦可用天麻散治療,說明其在產後風症的應用。
2. 中風類疾病:
多個文獻記載天麻散用於治療中風,包括「中風如角弓,腰背反張,語澀壅悶」、「中風涎盛,半身不遂,言語難,不省人事」等。這顯示天麻散在治療中風引起的肢體僵硬、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方面有顯著療效。這些病症都與風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有關。
3. 小兒驚風、咳嗽:
《衛生寶鑒》、《嬰童百問》等記載天麻散用於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和「咳嗽有痰,氣壅面紅」。這表明天麻散能平息小兒因風邪引起的驚厥抽搐,並能宣肺化痰,緩解咳嗽症狀。 由於小兒體質特殊,易受風邪侵襲,天麻散針對性的治療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
4. 風熱癮疹、皮膚瘙癢: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天麻散治療「風熱癮疹」,《聖濟總錄》亦指出其能治療「熱毒風攻。遍體瘙癢癮疹。皮膚??痹」等。這說明天麻散具有清熱祛風,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病變。
5. 痹症、肢體麻木: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散用於治療「肺中風??痹麻木不仁。手足牽急」、「腎中風。腰脊疼強。不得俯仰。言語謇澀」、「諸痹身體??麻,或多瘙癢,筋脈拘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隨」等。這些病症均與風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筋脈失養有關。 天麻散的應用可見其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痹痛麻木的症狀。
6. 首風頭痛:
《聖濟總錄》記載天麻散能治療「首風頭痛」。這表示天麻散亦可用于治療風邪侵襲頭部引起的頭痛。
7. 體虛感風:
《聖濟總錄》、《奇效良方》皆記載天麻散用於治療「體虛腠開、為風邪所中,遍身淫躍如針刺」。這說明天麻散也適用於體虛易感風邪者,能疏散外邪,緩解風邪侵襲引起的症狀。
8. 其他應用:
部分文獻還提到天麻散可用于治療傷寒及痘疹,以及癲癇等疾病,說明其應用廣泛。
治療原理分析:
天麻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祛風」二字展開。其方劑組成,天麻平肝熄風為主藥,配伍防風、細辛等祛風解表藥,可疏散體內風邪,緩解風邪引起的各種症狀。川芎活血行氣,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風邪引起的經絡阻塞。葛根生津潤燥,輔助祛邪而不傷正。白僵蠶消腫止癢,可緩解皮膚瘙癢等症狀。 綜觀而言,天麻散的治療側重于疏散風邪,?和气血,通利??。
總結:
天麻散并非?治“??”的?方,而是一??泛用于治?多种??的方?,包括?人血?、?后中?、中??疾病、小儿惊?、???疹、痹症、?痛等。其治?原理主要在于祛?散邪,?和气血,通利??。 不同的文???也体?了其?方与用法的多?性,?明?床?用需根据具体情??活?通。
傳統服藥法
天麻3兩,烏頭1兩半,天南星2兩,防風1兩,白附子1兩,雄黃半兩,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
每服1匙,溫酒調下,並吃2-3服。汗出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天麻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 天麻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 天麻散服用後,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一引《十便良方》。 組成:天麻、防風、細辛、川芎、乾葛、僵蠶各等分。 主治:風癬。
天麻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天麻半兩,荊芥穗半兩,甘草(炙)半兩,麻黃(去節)1兩,全蠍1分。 主治:小兒傷寒。
天麻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二。 組成:青黛半兩,天麻半兩,白附子半兩,甘草1錢,川芎1錢,白芷1錢。 主治:小兒驚疳,潮熱頭疼,瘡痘等。
天麻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全嬰方》。 組成:天麻3錢,朱砂1錢,麝香1字,南星(水浸,春、秋5日,冬7日,夏3日)半兩。 主治:小兒咳嗽有痰,氣壅面紅。
天麻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七。 組成:天麻1兩,防風1兩,麻黃(去根節)1兩,甘草(炙)半兩,川麻黃半兩,羌活半兩,黃芩半兩,川大黃(炮)半兩。 主治:祛風。主治:癲癇。
天麻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四引《博濟》。 組成:天麻3兩,烏頭1兩半,天南星2兩,防風1兩,白附子1兩,雄黃半兩,麝香少許。 主治:傷寒渾身壯熱,百節疼痛,頭昏重,面赤氣粗,脈息洪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