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門冬散的組成中,包含天門冬,乃因其藥性平和,具滋陰潤肺、清熱生津之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符。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能清肺熱、生津止渴,並能滋陰潤燥,緩解肺燥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此外,天門冬亦能養陰益腎,對於腎陰不足導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天門冬散中加入天門冬,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熱潤肺、滋陰生津的功效,治療因肺熱陰虛所致的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門冬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醫書記載,「天門冬散」的應用範圍廣泛,主要針對以下病症進行治療:
1. 肺熱壅盛相關病症:
- 肺壅腦熱、鼻乾無涕、大便秘澀、眠臥心躁:《奇效良方》、《幼幼新書》、《成方切用》、《醫門法律》、《古今醫統大全》、《校注醫醇賸義》、《太平聖惠方》等多部醫書皆提及本方可治此類症狀,此為本方最主要之應用。
- 肺虛熱壅、氣喘、咳嗽: 《太平聖惠方》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時氣所致的肺虛熱壅,以及伴隨的氣喘、咳嗽。
- 小兒心胸煩悶、體熱咳嗽: 《聖惠》、《証治準繩‧幼科》、《太平聖惠方》皆有記載本方可用於治療小兒此類症狀。
- 骨蒸肺痿、咳嗽、心神煩熱、頰赤、口乾、不欲飲食:《太平聖惠方》指出,本方亦可用於治療骨蒸肺痿引起的相關症狀。
2. 虛勞及氣血虧虛相關病症:
- 虛勞寒熱、四肢疼痛、黃瘦無力: 《奇效良方》、《太平聖惠方》記載本方可治虛勞引起的寒熱、肢體疼痛、消瘦乏力等症狀。
- 精極、五臟六腑俱傷、虛熱遍身、骨髓煩疼: 《太平聖惠方》、《古代房中秘方》皆提到此方可用於治療因精氣耗損導致的五臟俱損、虛熱骨痛等症。
- 虛勞脫營、氣血耗奪、形體毀沮、失精少氣、洒洒然時驚:《聖濟總錄》指出本方可補虛益精血,治療虛勞引起的各種症狀。
- 產後咳嗽、心膈不利、涕唾稠黏、四肢煩熱、不思飲食: 《太平聖惠方》記載本方可用於治療產後氣虛,風冷傷肺導致的咳嗽及相關症狀。
3. 風熱、風邪相關病症:
- 諸虛風、有熱癲癇惡疾、耳聾目昏: 《雞峰普濟方》記載本方用於治療諸虛風,以及有熱象的癲癇、耳聾、目昏等症。
- 傷寒咳嗽、連胸背痛: 《太平聖惠方》提及此方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咳嗽,以及連帶胸背疼痛。
4. 其他病症:
- 轆轤轉眼:《良朋彙集經驗神方》提及本方可用於治療此症。
- 初得消中、食已如飢、手足煩熱、小便白濁:《本草簡要方》記載將天門冬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治療此類消渴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天門冬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滋陰降火、清泄肺熱: 天門冬作為主藥,其性味甘寒,能滋陰潤燥,清泄肺熱。《奇效良方》指出此方可治肺壅腦熱,此處指的即是肺熱,而天門冬能清泄肺熱,同時又能滋潤肺陰,故對肺熱相關之症有顯著療效。
升降協調、疏散鬱熱: 方中常配伍升麻、大黃等藥。升麻性升散,可疏散上焦鬱熱,而大黃則能通腑泄熱,二者一升一降,既能疏散鬱積之熱邪,又能導熱下行,使上下之氣機暢通,此乃「升清降濁」之法。吳儀洛《成方切用》與喻昌《醫門法律》皆指出,此方之妙在於升麻的升散之性,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使壅滯之熱散開。
調和藥性、輔助清熱: 甘草在方中主要起調和諸藥藥性之效,同時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天門冬、大黃等清熱藥物。
清肺利咽,止咳化痰: 桑白皮、紫菀等藥材,也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之功效,可加強本方治療咳嗽、氣喘等症狀的效果。
針對性治療: 從諸多醫書的記載可見,不同醫家會針對具體病症,將本方進行加減運用,例如針對虛勞病症會加入補氣養血藥物,針對小兒症狀會調整劑量或加入其他輔助藥材。
綜上所述,「天門冬散」的治療機制在於滋陰降火、升降協調、清泄肺熱,以達到治療肺熱壅盛、虛勞氣血虧虛,以及相關症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去心) 0.5兩,赤茯苓0.5兩,生乾地黃0.5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0.5兩,細辛0.5兩,貝母(煨令黃) 0.5兩,前胡(去蘆頭)0.5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門冬散, 出處:《雞峰》卷三十。 組成:天門冬不以多少(去心,焙乾)。 主治:諸虛風有熱,癲癇惡疾,耳聾目昏。
天門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引《指南方》。 組成:天門冬(去心)1兩,紫菀(去苗)1兩,知母1兩,桑白皮半兩,五味子半兩,桔梗半兩。 主治:肺經邪熱咳嗽。
天門冬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天門冬(去心,焙)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赤茯苓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百合半兩,紫菀(洗,去苗土)半兩,藍葉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主治:小兒心胸煩悶,體熱咳嗽。
天門冬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天門冬半兩(去心,焙),桑根白皮(銼)1分,川升麻1分,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川大黃半兩(銼,微炒)。 主治:小兒肺壅,腦熱,鼻乾無涕,大腸秘澀,眠卧心燥。
天門冬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天門冬1兩(去心),羚羊角屑1兩,人參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枸杞子1兩,酸棗仁1兩(微炒),川芎1兩,車前子1兩,當歸1兩,桂心1兩,澤瀉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精極,五臟六腑俱傷,虛熱,遍身及骨髓煩疼。
天門冬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黃耆1兩(銼),桑根白皮3分(銼),柴胡1兩(去苗),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1兩,木香3分,白芍藥半兩,當歸1兩,地骨皮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熟乾地黃半兩,白茯苓1兩。 主治:虛勞寒熱,四肢疼痛,黃瘦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