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味天冬丸
WU WEI TIAN D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天冬丸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滋陰潤燥: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天門冬,可滋養陰液,潤燥止咳,緩解燥熱傷陰所致的咳嗽、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
- 清熱解毒: 天門冬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肺熱、解毒消腫。方劑中加入天門冬,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五味天冬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 五味子性酸,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滋陰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陰虛津虧導致的虛汗、咳嗽等症狀,與天冬、麥冬等滋陰潤肺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養肺,固本培元的功效。
二、 抑制燥邪,防止反燥。 天冬、麥冬等藥材滋陰潤燥,但其性寒,若使用不當,容易損傷脾陽,出現反燥的現象。五味子可起到收斂固澀、抑制燥邪的作用,避免滋陰藥物過度耗損陽氣,使藥效更加平和穩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味天冬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虛火動生痰」,乃因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灼津成痰所致。陰虛火動之證,常見咽乾口燥、咳嗽痰黏、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表現。天冬甘寒滋潤,長於滋腎陰、降虛火;五味子酸收,斂肺止咳、固腎生津。二藥相配,共奏養陰潤燥、清火化痰之效,使陰液得充,虛火自降,痰涎得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天冬(去心淨用12兩)
- 性味甘苦大寒,主入肺、腎經,能「清金降火,滋水潤燥」(《本草綱目》)。其質潤多液,既可養肺陰以潤燥化痰,又能滋腎水以制虛火,從根本上調理陰虛火動之病機。
臣藥:五味子(去核取肉4兩)
- 酸溫收斂,歸肺、腎經,功能「收斂肺氣,滋腎水」(《神農本草經》)。其酸斂之性可防天冬寒潤太過而傷氣,同時協同固攝腎氣,助天冬滋陰之功,並斂肺止咳以化痰。
配伍特點
- 潤燥相濟:天冬之潤得五味子之斂,使滋陰不滯,斂氣不燥。
- 標本兼治:天冬清火滋陰治本,五味子斂肺化痰治標,共成養陰化痰之劑。
- 劑量比例:天冬用量三倍於五味子,突出滋陰為主,佐以少量酸收,體現「補中寓斂」之法。
治療原理推導
陰虛火動者,津液受灼,煉液為痰。此方以天冬直接補充陰液、清除虛火,如同「降雨以熄燥火」;五味子則似「固堤蓄水」,防止津液再度耗散。二者協同,既補充已耗之陰,又減少痰之生成,從而使陰平陽秘,痰嗽自止。製法強調「曬乾不見火」,保護藥材甘寒之性,避免火製加重燥熱,亦符合陰虛證的調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天冬1斤(浸洗,去心,淨肉12兩),五味子(水浸,去核,取肉)4兩。
曬乾,不見火,搗丸。
每服20丸,茶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天冬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組成:天冬1斤(浸洗,去心,淨肉12兩),五味子(水浸,去核,取肉)4兩。 主治:陰虛火動生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