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門冬地黃膏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潤肺: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與生地黃、麥冬等藥材一同配合,可滋養陰液,緩解燥熱,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 清熱解毒: 天門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配合地黃等藥材,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有助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天門冬在方劑中發揮著滋陰潤肺、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天門冬地黃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清熱瀉火之效。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善於滋陰潤燥,清肺降火。兩者合用,可達到滋陰潤燥、養血生津、清熱瀉火之效,適用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
2.配伍相宜: 天門冬善於滋陰潤燥,生地黃則以涼血滋陰為主,兩者藥性相輔相成,互相增強藥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天門冬地黃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病機分析
根據《証治準繩‧雜病》及《醫碥》的記載,天門冬地黃膏主要用於治療「癲疾」,尤其是因「思慮傷心」而導致的癲病。古人將癲病俗稱為「失心風」,並認為其多因「抑鬱不遂,侘傺無聊」所致。患者表現為精神恍惚、言語錯亂、喜怒無常等症狀,與狂病相似但程度較輕,且病程較長。
治療原理探討
思慮傷心,陰血暗耗: 古人認為,「思慮傷心」會導致心陰暗耗,心神失養。長期思慮過度,會導致陰液虧虛,虛火內生,心神不安。
陰虛火旺,痰火擾心: 心陰不足,導致陰不制陽,虛火上擾,心神易被擾亂。同時,陰虛體質易生痰,痰濁會阻塞心竅,蒙蔽心神,更加重癲病之症。
天門冬地黃膏的針對性治療:
- 天門冬: 具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的功效,能滋養陰液,降低虛火,且可潤燥化痰。
- 生地黃: 具有養血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滋養腎陰,補益精血,清泄虛火,並助於心神安定。
- 酒調服用: 酒能行氣活血,引藥上行,亦能溫通經絡。
兩藥合用,能滋陰養血,清熱降火,又能兼顧化痰,從根本上解決因思慮傷心導致的陰虛火旺、痰火擾心之證,使心神得到滋養,痰火得以清除,從而達到治療癲疾的效果。
《醫碥》之補充說明
《醫碥》中亦強調癲病多因七情所傷,痰涎阻塞心竅。並提到以鬱金、明礬、薄荷等藥物製成的丸劑,能去心竅郁痰,與天門冬地黃膏從不同角度切入,相互配合,均旨在解決癲病之病因病機。
總結
天門冬地黃膏針對思慮傷心所致的癲病,通過滋養陰液、清泄虛火、化痰開竅的綜合作用,使心神得養,痰火得清,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治療機理與古籍記載相符,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去心)10斤(湯浸2日),生地黃30斤(無生者,用乾地黃10斤,湯浸)。
上藥同置臼內桿。取其汁,更入溫湯再搗,不論幾次,待藥無味方止;以文武火熬成膏,瓷罐盛。
每服1大匙,多服取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門冬地黃膏,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四。 組成:天門冬(去心)10斤(湯浸2日),生地黃30斤(無生者,用乾地黃10斤,湯浸)。 主治:癲疾,思慮傷心而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