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火永真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其能清泄心火,涼血止血,滋陰潤燥,對於熱病傷陰、血熱妄行、燥熱傷津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在清火永真膏中,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協同其他藥材清熱解毒,更能有效緩解熱邪傷陰所導致的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
清火永真膏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潤肺、滋陰生津的藥性。
天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胃經。其性寒,能清肺熱,潤肺燥,適合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同時,天門冬亦可滋陰生津,補肺虛,對於陰虛燥熱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亦有療效。
因此,清火永真膏中加入天門冬,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滋陰潤燥,達到清熱解毒、潤肺生津的功效,從而達到清火永真的目的。
「清火永真膏」中加入款冬花,主要原因在於其 清熱潤肺、止咳化痰 的功效。
款冬花性寒,味甘,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並能潤燥止咳。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能有效緩解。
因此,在「清火永真膏」中加入款冬花,可以起到 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火永真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陰虛咳嗽,火動咯血」,屬陰虛內熱、虛火上炎之證。陰液虧損,肺失濡潤,則乾咳無痰;虛火灼傷肺絡,則見咯血。其病機核心為肺腎陰虛,兼有虛火擾動,故治療以滋陰養液、清降虛火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生地黃
- 用量最重(4斤搗汁),主滋腎陰、涼血分。
- 生地黃性甘寒,能「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本草綱目》),直接針對陰虛火動之咯血。其汁液潤澤,尤擅濡養肺腎之陰。
2. 臣藥:天門冬、款冬花
- 天門冬(6兩):甘苦寒,入肺腎經,功能「潤燥滋阴,清肺降火」(《神農本草經》),助生地壯水制火,兼潤肺止咳。
- 款冬花(6兩,用茸):茸質柔潤,性溫而不燥,《本經逢原》謂其「潤肺消痰,止嗽定喘」,與天冬協同,一清一潤,調和肺氣。
- 煎法用意:先熬天冬、款冬取汁,渣搗爛再熬,充分提取其滋潤之性,強化養陰效果。
3. 佐藥:白蜜、五味子
- 白蜜(1斤):甘平質稠,能「潤燥解毒,和藥補中」(《本草備要》),助膏方黏稠成形,兼增強潤肺止咳之效。
- 五味子(1兩,另熬汁):酸斂收澀,《醫林纂要》指其「斂肺氣,滋腎水」,既防陰液耗散,又與地黃、天冬構成「金水相生」之勢,固本培元。
4. 配伍特點
- 滋陰為主,潤燥並行:生地、天冬補肺腎之陰,款冬、白蜜潤肺燥,五味子斂氣,形成「養—潤—收」的協同作用。
- 清火不傷正:全方甘寒居多,無苦寒峻下之品,通過滋陰以制虛火,符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理。
- 膏劑緩圖:煎煉成膏,適合陰虛需長期調養之證,徐徐潤補,避免滋膩礙胃。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標舉「陰虛咳嗽、咯血」,然其組方邏輯亦可延伸用於:
- 長期勞嗽:肺陰耗傷,乾咳少痰者。
- 虛熱盜汗:陰虛內熱,津液外泄,可藉五味子斂汗、生地清熱。
- 咽喉乾燥:肺腎陰虧,津不上承之咽乾,依賴膏方之濡潤特性。
總結:清火永真膏以「滋陰潤肺、清火止血」為綱,透過甘寒柔潤之品,標本兼顧,體現中醫「治燥如治濕,不離肺腎」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4斤(搗汁),天門冬6兩,款冬花茸6兩。
以款冬、天冬水熬,取渣搗爛再熬,然後入地黃汁,煎煉成稠,入白蜜1斤再煎,再用五味子1兩,另熬汁半鐘入膏內,再煎至調粘為度。每日用1-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火永真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七。 組成:生地黃4斤(搗汁),天門冬6兩,款冬花茸6兩。 主治:陰虛咳嗽,火動咯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