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加皮酒主治功效分析
五加皮酒為一歷史悠久的中藥方劑,其應用可追溯至古代醫籍,如《飲膳正要》、《本草綱目》等。本方以五加皮為主藥,並常配伍其他藥材,以增強療效或擴展應用範圍。以下將綜合古籍記載,分析五加皮酒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五加皮酒主要功效為祛風濕,壯筋骨,填精髓。具體而言,可應用於以下病症:
- 風濕痹痛:五加皮性溫,能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故可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本草綱目》記載其「去一切風濕痿痹」,明確指出其對風濕痹痛的療效。
- 筋骨痿軟:《飲膳正要》謂其「治骨弱不能行走,久服壯筋骨」,表明五加皮酒能強壯筋骨,改善因肝腎不足或風濕痹阻所致的筋骨痿軟無力、腰膝酸軟等症狀。
- 精髓虧虛:《本草綱目》提及五加皮酒能「填精髓」,可見其具有補益肝腎、填精益髓之功,適用於精血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鬚髮早白等症狀。
- 其他:古籍中亦記載五加皮酒可用於治療筋痹、腳氣、偏風不遂、陰冷等病症。如《奇效良方》記載其治筋痹,多悲思,顏色蒼白,四肢不營;《類證治裁》則用其治療婦人陰冷。
治療原理
五加皮酒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五加皮辛溫,能祛散經絡中的風寒濕邪,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對於風濕痹痛,其作用尤為顯著。
-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五加皮歸肝腎經,能補益肝腎,益精血,強筋骨。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得補,則筋骨強健,痿軟無力之症得以改善。
- 溫經散寒,調和氣血:五加皮性溫,能溫經散寒,對於風冷所致的肢體冷痛、麻木,有溫經通脈之效。同時,溫經散寒亦有助於氣血運行,使氣血調和,經絡通暢。
- 填精益髓,延緩衰老:五加皮能補益肝腎,填精益髓,對於精血虧虛所致的早衰,有延緩衰老之功。古籍中多有服用五加皮酒延年益壽的記載,如《飲膳正要》記載古人服五加皮酒而房室不絕,皆壽三百歲。
配伍應用
五加皮酒的配伍應用相當靈活,常根據不同病症,加入其他藥材以增強療效。例如:
- 風濕痹痛:常配伍當歸、牛膝、地榆等活血通絡之品,以增強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
- 筋骨痿軟:可配伍杜仲、續斷等補肝腎、強筋骨之藥,以加強補益肝腎、壯筋骨的作用。
- 精髓虧虛:可配伍熟地、枸杞等滋補肝腎之品,以增強填精益髓之效。
- 腳氣:可配伍白楊皮,治風毒腳氣,腹中痰癖如石。
綜上所述,五加皮酒以其祛風除濕、壯筋骨、填精髓的功效,在中醫臨牀上應用廣泛,尤其適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痿軟、精髓虧虛等病症。其配伍靈活,可根據不同病症,加入其他藥材以增強療效,擴大應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 將五加皮洗淨,刮去骨與當歸、牛膝一起放入砂鍋內同煎40分鐘
- 去渣取汁,與米酒相混即成。
五加皮半斤,蒼耳子6兩,枸杞子4兩,苡仁4兩,生地黃2兩,木香5錢。
以好酒1大埕,將藥用囊盛懸埕中,浸七日取出,焙乾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90丸,空心酒送下;其酒聽飲,但常使酒氣頻相接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禁忌人羣: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使用五加皮酒,以免引發不良反應。
- 藥物相互作用:不宜與感冒藥、鎮靜藥及安眠藥等同時服用,因為這可能增強藥物副作用或降低療效。
- 服用時機:建議於空腹或肚子稍餓的時候服用,能夠更有效吸收藥效。
- 適量飲用:雖然酒精有助於提神和促進血液循環,但長期過量飲用會對肝臟造成負擔,必須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加皮酒, 出處:《聖惠》卷九十五。 組成:五加皮(細銼)1升。 主治:風痹不仁,四肢攣急疼痛。
五加皮酒,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五加皮8兩,當歸5兩,牛膝4兩,無灰酒1鬭。 主治:鶴膝風。
五加皮酒, 出處:《本草綱目》卷二十五。 組成:五加皮(洗,刮去骨)。 主治:壯筋骨,填精髓。主治:一切風濕痿痹。
五加皮酒,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一。 組成:五加皮半斤,蒼耳子6兩,枸杞子4兩,苡仁4兩,生地黃2兩,木香5錢。 主治:筋痿拘攣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酒,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五加皮3兩,薏苡仁5兩,羚羊角屑3兩,防風3兩(去蘆頭),生乾地黃半斤,獨活3兩,牛蒡根半斤(去皮),桂心1兩,牛膝5兩(去苗),黑豆半斤(炒熟),海桐皮2兩,大麻仁半兩。 主治:腳氣發動,煩熱疼痛,行履不得。
五加皮酒,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五加皮4兩,熟地2兩,當歸1兩5錢,制首烏1兩,杖仲1兩,川斷1兩,川芎1兩,紅花油1兩,松節1兩,威靈仙1兩,海風藤6錢,秦艽6錢,羌活5錢,獨活5錢,虎脛骨5錢,官桂2錢,炙甘草2錢,紅棗3斤4兩。 主治:祛風勝濕,逐瘀舒筋。主治:肌膚瘀血,筋骨拘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