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獨活丸以「獨活」為君藥,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主治風寒濕痹, 獨活性溫,入肝經,善於祛風寒濕,通經絡,止疼痛。方中其他藥材如羌活、防風、當歸等,亦具疏風散寒、祛濕止痛之效,與獨活相輔相成,共奏除風寒濕,通絡止痛之功。
二、 藥名取義, 「獨活」意指單獨能夠治療風寒濕痺,藥性突出,其藥效特點直接反映在藥名上,與方劑主治相符,突顯獨活在方劑中的地位和作用。
獨活丸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獨活丸主治風寒濕痹,兼有瘀血阻絡之證。川芎性溫,入肝經,具疏散風寒、活血行氣、止痛之效。與獨活等藥材相配伍,可加強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共奏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 引藥入肝,協調藥力:獨活丸中,獨活、羌活等藥材偏於散風寒,而川芎則可引藥入肝,協調各藥材之力,使藥力更趨於平衡,發揮更佳的療效。
獨活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獨活丸主治風寒濕痹,常伴有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菊花可清熱解毒,緩解發熱症狀,同時亦可疏散風邪,改善頭痛等症狀。
- 疏風散熱: 菊花能疏風散熱,同時能清熱涼血,有助於散發體內熱氣,改善風寒濕痹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菊花與獨活等其他藥材相配合,可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獨活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全蠍性味辛平,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散瘀的功效。與獨活等藥物合用,可加強疏風解表、祛風濕、止疼痛的療效,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散瘀消腫:全蠍亦有散瘀消腫、解毒止癢的功效。在獨活丸中,全蠍可以配合其他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脹,對於因風濕痺痛引起的局部腫脹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獨活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獨活善於祛風濕,通經絡,而防風亦具祛風濕、止痛功效,且能止汗,與獨活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驅散風寒濕邪、止痛止汗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 調和藥性,避免副作用: 獨活性溫燥,長期服用易傷津耗氣,防風性微溫,能緩解獨活的燥烈之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獨活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獨活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濕邪阻滯經絡,常伴隨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半夏的加入,可有效祛除濕邪,化解痰液,緩解咳嗽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獨活丸中多用辛溫藥物,如獨活、羌活、防風等,這些藥物雖可驅散寒邪,但若長期服用容易燥熱傷陰。半夏性溫而不燥,且能降逆止嘔,加入藥方中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也增強藥物療效,使藥效更為平和穏定。
主治功效
獨活丸,由獨活、川芎、菊花、全蠍、防風、半夏組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清熱解毒、涼肝熄風、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主治風寒之毒侵犯人體,直衝頭部,導致頭痛、頭暈、眩暈、昏迷,四肢沉重,脈象浮緊,舌苔薄白或微黃。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等症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等功效,可以治療瘡腫毒、目赤腫痛、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發熱、頭痛、喉痛、口腔潰瘍、咳嗽、痰多、肝火上亢、目赤腫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失眠、焦慮等症狀。
全蠍性味鹹、寒,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去風止痙、祛風除濕的功效。可平肝息風,調和氣血,治療肝風內動、頭暈目眩、手足抽搐、癲癇狂躁等症;同時可祛風止痙,治療中風後之痙攣、抽搐,以及肌肉痙攣、痛經等症;此外,全蠍還能祛風除濕,治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身重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獨活丸將這些中藥材配伍使用,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清熱解毒、涼肝熄風、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主治風寒之毒侵犯人體,直衝頭部,導致頭痛、頭暈、眩暈、昏迷,四肢沉重,脈象浮緊,舌苔薄白或微黃。
傳統服藥法
獨活2兩,蒼耳子2兩,羌活1兩,五味子1兩,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山茱萸1兩,防風1兩(去蘆頭),白花蛇肉1兩(酥炒令黃),黃耆1兩(銼),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
上為末,白粱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及晚臥時以溫酒送下;棗湯送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獨活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前最好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獨活丸,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獨活1兩,川芎1兩,甘菊1兩,乾蠍1分(炒),防風1兩,半夏(湯洗去滑,作餅子,炙)2兩。 主治:利膈化痰。主治:風毒氣上攻,頭目疼痛,昏眩不快。
獨活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獨活1兩,防風(去蘆頭)1兩,川芎1兩,細辛1兩,當歸1兩,沉香1兩,生乾地黃1兩,雞舌香半兩,零陵香半兩,川升麻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主治:牙齒歷蠧,齒根暗黑。
獨活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獨活2兩,蒼耳子2兩,羌活1兩,五味子1兩,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山茱萸1兩,防風1兩(去蘆頭),白花蛇肉1兩(酥炒令黃),黃耆1兩(銼),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 主治:風毒攻皮膚,生瘡癬,頑麻不知痛癢。
獨活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引《治風經驗方》。 組成:獨活10分,防風10分,五加皮10分,白菊花10分,丹參10分,木香、檳榔5分,薏苡仁12分,黑參5分,大黃3分(炒),生乾地黃8分,磁石(燒紅,入醋淬5-7次,搗研,飛)5分。 主治:風退後,但手足重,運動不穩者。
獨活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獨活(去蘆頭)1兩1分,天門冬(去心,焙)1兩1分,防風(去叉)1兩1分,蒺藜子(炒,去角)1兩1分,桔梗(去蘆頭,炒)1兩1分,薏苡仁(炒)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半兩,枳實(去瓤,麸炒)1兩半。 主治:風癮疹,(疒咅)(疒畾)腫起,時癢時痛;風熱,頭面身體,瘙癢癮疹。
獨活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獨活(去蘆頭)3分,防風(去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阿膠(炙令燥)3分,石膏(碎研)3分,玳瑁(鎊)1兩,人參1兩半,甘草(炙,銼)半兩,天南星(炮)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丹砂(研)2兩,白僵蠶(炒)半兩,丁香1分,琥珀(搗,研)1兩,牛黃(研)1分,麝香(研)1分,天麻半兩,龍腦(研)半兩。 主治:風驚邪及一切風,肢節不利,筋脈拘急,頭目旋痛,恍惚心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