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蓯蓉飲中包含肉蓯蓉,乃因其藥性溫和,功效卓著,與方劑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最佳療效。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大腸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其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生地、當歸等,共同發揮滋陰補腎、養血潤腸之效,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酸軟、腸燥便祕等症,相得益彰。
蓯蓉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補血養血,活血行血,與蓯蓉一同使用,可增強補腎壯陽的功效,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乏力等症狀。
- 調和藥性: 蓯蓉性溫燥,而當歸性溫和,加入當歸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蓯蓉燥性過強,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使其更溫和有效地發揮補腎壯陽的作用。
蓯蓉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清熱: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效。蓯蓉飲主要針對熱證,如陰虛火旺、熱病傷津等,生地黃可有效清熱瀉火,滋養陰液,緩解熱證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
- 配伍增效:生地黃與蓯蓉等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蓯蓉性溫,偏於補腎壯陽,生地黃則偏於滋陰清熱,兩者相互配合,可達到陰陽調和、寒熱平衡的效果,更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蓯蓉飲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蓯蓉飲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泄、遺精滑精等症狀,而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腎虛導致的血液循環不暢,促進腎氣恢復。
- 潤腸通便: 蓯蓉飲中加入桃仁,還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腎虛常伴有腸燥便祕,桃仁的潤腸通便功效可以緩解便祕症狀,促進腸道蠕動,使藥物更易吸收,提高治療效果。
蓯蓉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蓯蓉性滑潤,容易滑腸,陳皮可健脾胃,助其吸收,避免滑腸過度。
- 調和藥性:蓯蓉性寒,陳皮性溫,兩者搭配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更易於人體吸收。同時,陳皮的理氣作用,也能使蓯蓉的滋陰潤燥功效更加顯著。
蓯蓉飲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 火麻仁性平味甘,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蓯蓉滋補性強,易致燥熱的副作用,避免便祕。
- 滋陰降火: 火麻仁亦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可輔助蓯蓉滋補腎陰,達到陰陽平衡,更適合體質偏燥熱者使用。
火麻仁與蓯蓉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藥效,並改善服用者的身體狀況。
蓯蓉飲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潤腸通便: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蓯蓉飲以滋補腎陰、潤腸通便為主要功效,而鬱李仁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潤腸通便作用,改善便祕症狀。
二、利水消腫: 鬱李仁還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水腫等症狀。蓯蓉飲中常加入一些利水消腫的中藥,如澤瀉、茯苓等,而鬱李仁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利水消腫作用,更全面地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蓯蓉飲中加入柏子仁,主要考量其 安神定志 與 潤腸通便 的功效。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脾、腎經,具有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的作用,可緩解因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腸燥便祕等症狀。
蓯蓉飲本身以蓯蓉為主藥,具有 補腎壯陽、潤腸通便 等功效,而柏子仁則可以 協同蓯蓉,加強其 安神定志 和 潤腸通便 的作用,使方劑更加完善,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蓯蓉飲」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蓯蓉飲」一方,以肉蓯蓉為君,配伍當歸、生地黃、桃仁、陳皮、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等藥味,其古籍所載之主治為「腎陰不足,兩尺脈弱,大便祕」。觀其組方,可見其功效側重於滋陰補腎、潤腸通便,並兼顧活血理氣。以下詳述其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分析:
- 滋陰補腎: 方中之肉蓯蓉,性溫而味甘鹹,歸腎、大腸經,為補腎壯陽之要藥,能益精填髓。然此方之重點在於其補腎陰之功效。腎陰虧虛則津液不足,故見兩尺脈弱及大便祕結。「生地黃」性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善滋陰補腎,清熱涼血。二藥相合,可滋補腎陰,使精血充盈,津液充足。
- 潤腸通便: 此方針對陰虛腸燥,便祕難解之證。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皆為潤腸通便之品,可潤滑腸道,使大便易於排出。桃仁則活血化瘀,兼具潤腸之效,亦可改善因血瘀導致之便祕。「六味湯」中之熟地黃、元參、麥冬、五味子等,亦能滋陰潤燥,配伍火麻子,可見滋陰潤腸乃治療此類便祕之關鍵。
- 活血理氣: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既能活血調經,又可養血潤燥,可改善陰虛血虛導致之血行不暢。「陳皮」理氣健脾,可助消化,防止滋膩藥物滯礙脾胃,兼能化痰,使氣機調暢,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籍文獻來看,此方之應用並非單純針對便祕,而是針對「腎陰不足」導致之便祕。程杏軒《醫述》中提到「江蕃仲病後便祕,醫以潤劑不效…此腎家真水乾涸,不可以有形之陰陽治之也」,點明此類便祕非一般潤腸通便藥所能奏效,必須從根本上滋養腎陰。
《己任編》所載「吳章成弟,發熱悶亂,大便不通,…以六味湯加肉蓯蓉飲之,下黑矢十數枚,諸病悉除。」則顯示此方可應對因「虛熱」導致的便祕,此虛熱多半與陰虛有關。肉蓯蓉、當歸、生地等滋陰藥物,可滋養陰液,使陰陽平衡,虛熱自退,腸道潤澤,便祕自解。
《寓意草》中之「五苓散本方,藥才入喉,病者即索穢桶,小便先去,大便隨之,頃刻泄下半桶」案例,雖非直接使用「蓯蓉飲」,但點出排便機制,如津液不足,則不能濡潤腸道,導致大便乾結。故而「蓯蓉飲」針對腎陰不足,補陰生津,使腸道津液充盈,便祕自解。
總結:
綜上所述,「蓯蓉飲」以滋陰補腎為核心,輔以潤腸通便、活血理氣之品,針對腎陰不足導致之便祕,可有效改善兩尺脈弱,大便祕結之證。其治療原理並非單純潤腸,而是從根本上滋養腎陰,使津液充盈,腸道潤澤,氣血調和,則大便自能順暢。此方之應用,宜辨證論治,切勿盲目濫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蓯蓉飲具有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適合於腎陰不足、兩尺脈弱、大便秘的患者服用。但是,蓯蓉飲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因此,在服用蓯蓉飲之前,最好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蓯蓉飲, 出處:《證治寶鑑》卷七。 組成:蓯蓉、當歸、地黃、桃仁、陳皮、麻仁、鬱李仁、柏子仁。 主治:腎陰不足,兩尺脈弱,大便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