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吹喉藥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收斂止痛: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痛之效。吹喉藥多用於咽喉腫痛、聲嘶、咳嗽等症,白礬可收斂咽喉黏膜,緩解疼痛,改善咽喉不適。
- 燥濕殺蟲:白礬性燥,可燥濕殺蟲,抑制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預防感染。吹喉藥多用於溼熱痰濁引起的咽喉疾病,白礬可協助清除痰濁,減輕炎症,加速康復。
然而,白礬性寒燥,使用不當易傷津耗氣,因此吹喉藥應由專業醫師處方,並嚴格控制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吹喉藥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刺激性,達到以下目的:
- 引吐去痰:巴豆味辛、性熱,具有峻下逐痰之效。對於痰涎壅盛、喉間不利者,可藉由刺激咽喉,引發嘔吐,將痰液排出。
- 消腫散結:巴豆亦具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喉部腫脹、痰液黏稠難以咳出者,可藉其消腫散結之性,使痰液易於排出。
然而,巴豆性峻,使用需謹慎,不可隨意服用,以免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吹喉藥] 主治「急纏喉風、乳蛾、喉痹」,皆屬中醫喉科急重症。
- 急纏喉風:喉部紅腫緊閉,痰涎壅盛,呼吸急促,甚則窒息,屬風火痰熱壅阻咽喉之危證。
- 乳蛾:即扁桃體腫大化膿,多因肺胃熱毒上攻,氣血瘀滯所致。
- 喉痹:泛指咽喉腫痛閉塞,此處當指熱毒熾盛之實證。
此方以「吹喉」局部用藥,直達病所,取其速效,符合古代「急則治標」之思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特性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傳統用於解毒燥濕、化痰開閉。
- 外用能收斂消腫、腐蝕痰涎,對咽喉腫痛有「劫痰」之效(快速清除痰熱壅塞)。
- 《本草綱目》載其「吐風熱痰涎,治喉痹」。
巴豆:
- 性味辛熱大毒,峻下攻逐,但此方經炮製(與白礬共煅後去豆存礬),其辛烈之性被白礬抑制,轉為「以毒攻毒」之效。
- 巴豆油脂具強烈刺激性,煅後可能殘留微量成分,協同白礬增強破結消腫、通關開竅之力。
炮製與用藥邏輯
- 白礬煅巴豆:白礬遇熱熔化,包裹巴豆,後者油脂滲入礬中,煅乾後去巴豆,所得之礬兼具二者特性。
- 白礬主收斂解毒,巴豆主攻破痰結,炮製後減巴豆毒性,留其「開閉」之力。
- 推測其機理為:
- 物理性作用:煅礬細粉吹喉,吸附痰涎、收斃黏膜水腫。
- 化學性刺激:微量巴豆殘留成分促使局部充血,加速痰熱排除,緩解窒息。
潛在功效推論
此方邏輯在於「痰熱壅塞」之病機,針對:
- 痰涎阻塞氣道:白礬燥濕消痰,巴豆破痰結,共奏「開關通喉」之效。
- 熱毒瘀滯腫痛:白礬寒性能清熱,煅後增強收斂,抑制局部化膿。
總結
[吹喉藥] 以白礬為體,巴豆為用,通過獨特炮製轉化藥物特性,形成「消痰開閉、解毒收斂」的局部急救方劑。其設計反映古代「峻藥緩用」「去性存用」的配伍智慧,適用於痰熱壅盛之急症,惟其作用峻烈,須精準辨證。
傳統服藥法
白礬3錢,巴豆5粒(去殼)。
用鐵杓將礬化開,投豆在內,俟礬乾,取出巴豆,將礬收貯。
遇喉痛者,以蘆管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吹喉藥, 出處:《串雅內編》卷一。 組成:白礬3錢,巴豆5粒(去殼)。 主治:急纏喉風,乳蛾,喉痹。
吹喉藥, 出處:《瘍醫大全》卷十七。 組成:硼砂2錢5分,雄黃3錢,兒茶1錢,冰片3分,蘇薄荷3兩(另研)。 主治:開關生津。主治:喉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