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喉藥

吹喉藥

CHUI HOU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8%
大腸經 18%
胃經 9%
腎經 9%
膀胱經 8%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吹喉藥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收斂止痛: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痛之效。吹喉藥多用於咽喉腫痛、聲嘶、咳嗽等症,白礬可收斂咽喉黏膜,緩解疼痛,改善咽喉不適。
  2. 燥濕殺蟲:白礬性燥,可燥濕殺蟲,抑制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預防感染。吹喉藥多用於溼熱痰濁引起的咽喉疾病,白礬可協助清除痰濁,減輕炎症,加速康復。

然而,白礬性寒燥,使用不當易傷津耗氣,因此吹喉藥應由專業醫師處方,並嚴格控制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吹喉藥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刺激性,達到以下目的:

  1. 引吐去痰:巴豆味辛、性熱,具有峻下逐痰之效。對於痰涎壅盛、喉間不利者,可藉由刺激咽喉,引發嘔吐,將痰液排出。
  2. 消腫散結:巴豆亦具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喉部腫脹、痰液黏稠難以咳出者,可藉其消腫散結之性,使痰液易於排出。

然而,巴豆性峻,使用需謹慎,不可隨意服用,以免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吹喉藥] 主治「急纏喉風、乳蛾、喉痹」,皆屬中醫喉科急重症。

  1. 急纏喉風:喉部紅腫緊閉,痰涎壅盛,呼吸急促,甚則窒息,屬風火痰熱壅阻咽喉之危證。
  2. 乳蛾:即扁桃體腫大化膿,多因肺胃熱毒上攻,氣血瘀滯所致。
  3. 喉痹:泛指咽喉腫痛閉塞,此處當指熱毒熾盛之實證。

此方以「吹喉」局部用藥,直達病所,取其速效,符合古代「急則治標」之思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特性

  1.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傳統用於解毒燥濕、化痰開閉。
    • 外用能收斂消腫、腐蝕痰涎,對咽喉腫痛有「劫痰」之效(快速清除痰熱壅塞)。
    • 《本草綱目》載其「吐風熱痰涎,治喉痹」。
  2. 巴豆

    • 性味辛熱大毒,峻下攻逐,但此方經炮製(與白礬共煅後去豆存礬),其辛烈之性被白礬抑制,轉為「以毒攻毒」之效。
    • 巴豆油脂具強烈刺激性,煅後可能殘留微量成分,協同白礬增強破結消腫、通關開竅之力。

炮製與用藥邏輯

  • 白礬煅巴豆:白礬遇熱熔化,包裹巴豆,後者油脂滲入礬中,煅乾後去巴豆,所得之礬兼具二者特性。
    • 白礬主收斂解毒,巴豆主攻破痰結,炮製後減巴豆毒性,留其「開閉」之力。
    • 推測其機理為:
      1. 物理性作用:煅礬細粉吹喉,吸附痰涎、收斃黏膜水腫。
      2. 化學性刺激:微量巴豆殘留成分促使局部充血,加速痰熱排除,緩解窒息。

潛在功效推論

此方邏輯在於「痰熱壅塞」之病機,針對:

  1. 痰涎阻塞氣道:白礬燥濕消痰,巴豆破痰結,共奏「開關通喉」之效。
  2. 熱毒瘀滯腫痛:白礬寒性能清熱,煅後增強收斂,抑制局部化膿。

總結

[吹喉藥] 以白礬為體,巴豆為用,通過獨特炮製轉化藥物特性,形成「消痰開閉、解毒收斂」的局部急救方劑。其設計反映古代「峻藥緩用」「去性存用」的配伍智慧,適用於痰熱壅盛之急症,惟其作用峻烈,須精準辨證。

傳統服藥法


白礬3錢,巴豆5粒(去殼)。
用鐵杓將礬化開,投豆在內,俟礬乾,取出巴豆,將礬收貯。
遇喉痛者,以蘆管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急性咽喉炎坐骨神經痛乳腺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喉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急性會厭炎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吹喉藥, 出處:《串雅內編》卷一。 組成:白礬3錢,巴豆5粒(去殼)。 主治:急纏喉風,乳蛾,喉痹。

吹喉藥, 出處:《瘍醫大全》卷十七。 組成:硼砂2錢5分,雄黃3錢,兒茶1錢,冰片3分,蘇薄荷3兩(另研)。 主治:開關生津。主治:喉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