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白金丸

加味白金丸

JIA WEI BAI J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20%
脾經 12%
大腸經 12%
心經 7%
膽經 7%
胃經 6%
腎經 6%
膀胱經 5%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白金丸中添加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鬱金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其可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痛經等症狀,與白金丸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鬱金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其可緩解熱毒瘀滯所致的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與白金丸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加味白金丸」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涼,味苦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炎等因濕邪浸淫所致的皮膚病,白礬可以有效地去除濕氣,減輕瘙癢症狀。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因溼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在「加味白金丸」中,白礬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收斂止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加味白金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對於一些寒凝氣滯、腸胃積滯導致的便祕患者,巴豆可以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解除腸道積滯。

此外,巴豆還有散結消腫的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治療某些由寒凝氣滯引發的腫塊或疼痛。不過,巴豆性峻,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使用,以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白金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癲證痰盛者」。癲證在中醫範疇屬精神情志疾病,多因痰濁蒙蔽清竅,導致神志昏亂、言語錯妄、舉止失常。所謂「痰盛」,強調痰濁壅滯、氣機閉阻之病機,此方針對痰濁實邪壅盛而設,以豁痰開竅、通泄痰涎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鬱金(五錢)

    • 性味辛、苦、寒,歸心、肝、膽經。
    • 作用:行氣解鬱、涼血破瘀,兼能化痰開竅。其辛散之性可疏解氣機鬱滯,苦寒之質能清心肝鬱熱,破血行氣以助痰濁消散。於此方中為君藥,針對癲證氣鬱痰阻之根本。
  2. 枯礬(二錢)

    • 即煆製白礬,性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 作用:燥濕化痰、收斂固澀,兼能解毒。其強效燥濕之力可直折頑痰,酸收之性助固攝浮越之痰火,防止痰濁上蒙。此為臣藥,助鬱金化痰開竅。
  3. 巴豆(二粒,去油)

    • 性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
    • 作用:峻下冷積、豁痰逐飲。巴豆去油後毒性稍減,但仍具強力通泄之效,能攻逐頑痰宿飲從二便而出。此為佐使之藥,借其剽悍之性開痰濁之壅塞,然用量極慎,僅取「斬關奪門」之義。

三、組方邏輯推衍
此方以「鬱金—枯礬」為核心藥對,源自傳統「白金丸」(鬱金、白礬),主治痰阻心竅之癲狂。加味巴豆後,強化了通泄痰涎之力,形成「行氣開鬱+燥濕化痰+峻逐痰飲」三重機制:

  • 鬱金解氣鬱,使痰隨氣行;
  • 枯礬固斂痰濕,防止痰熱上擾;
  • 巴豆攻逐痰積,給邪以出路。

全方偏於辛開苦降,針對痰濁膠結、氣機窒塞之實證,體現「痰瘀並治」「標本兼顧」思路,然因巴豆毒性,需中病即止,非久服之劑。

傳統服藥法


鬱金5錢, 枯礬2錢, 巴豆2粒(去油)。
上為末。
每服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多痰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白金丸,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鬱金5錢,枯礬2錢,巴豆2粒(去油)。 主治:癲證痰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