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性寒味酸,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其加入提痰藥方劑中,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促進痰液排出:白礬具有收斂作用,可使痰液變得較為濃稠,並促進其排出。這對於一些痰液稀薄、難以咳出的患者,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二、 緩解氣喘:白礬的燥濕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肺部的濕氣,緩解氣喘等症狀。對於一些伴有氣喘的痰多患者,白礬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劑中使用巴豆作為提痰藥,其原理主要在於其「峻下逐痰」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肺、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痰的功效。
對於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巴豆可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排便,並藉由其辛熱之性,將痰液化解並排出體外。然而,巴豆性猛烈,具有毒性,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自行使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提痰藥」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雙單喉蛾。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惠直堂經驗方》記載,提痰藥主要由白礬和巴豆組成。其製作方法為:先將白礬用水化開,再將巴豆仁分塊投入礬水中,最後用罐盛裝並煅燒,待礬枯後取出,去豆研磨成細末。使用時,取少量藥末,用醋水調勻,以鵝毛蘸取藥液塗抹於喉嚨內部。
從組方來看,此方以白礬和巴豆為主,兩者皆有強烈的祛痰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較強的收斂、燥濕、化痰之效。煅燒後的白礬,其燥濕化痰之力更強。在方中,白礬主要起到化痰、燥濕的作用,並能收斂喉部粘膜,減輕腫痛。
巴豆:性熱味辛,有大毒,具有峻下逐水、破癥瘕、蝕瘡、利咽喉的功效。古文記載"其痰盡出",說明巴豆在此方中主要起到強烈的祛痰作用。巴豆的毒性使得其能夠迅速打開痰阻,排出痰涎。
綜合來看,提痰藥利用白礬的化痰燥濕和巴豆的強烈祛痰作用,並通過醋水的調和與鵝毛的塗抹,使藥力直達病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喉間的痰涎,從而達到治療雙單喉蛾的目的。巴豆的毒性則可以刺激喉部,促使痰液排出。
傳統服藥法
白礬3錢(瓷器盛水少許化開),巴豆仁3粒。
上將巴豆分作6塊,投入礬內,用罐盛煅,礬枯取起,去豆研細密貯。
每用1-2分,醋水調勻,鵝毛蘸掃喉內。其痰自出,然後用藥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提痰藥,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白礬3錢(瓷器盛水少許化開),巴豆仁3粒。 主治:雙單喉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