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氏赤麟散

嚴氏赤麟散

YAN SHI CHI L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鑰》卷上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5%
脾經 15%
大腸經 15%
膀胱經 9%
心經 7%
胃經 6%
腎經 6%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嚴氏赤麟散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樹脂,性溫,味苦澀,入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消腫生肌之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外傷出血等。

方劑中加入血竭,意在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止痛生肌的效果。

嚴氏赤麟散中使用巴豆,是基於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烈,味辛,入脾、胃經,能瀉熱通便,消腫散結。對於因血瘀凝滯導致的皮膚病,如赤麟癬、牛皮癬等,巴豆能破血行瘀,促進血行,使瘀血消散,達到治療目的。但巴豆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切忌自行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嚴氏赤麟散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濕氣和瘙癢,對於皮膚病症如濕疹、癬症等引起的瘙癢,可起到緩解作用。
  2. 收斂止血: 白礬亦具收斂止血之效,可收斂毛孔,減少滲出液,並協助止血,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糜爛、滲出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白礬在嚴氏赤麟散中,可謂是濕熱瘙癢之良藥,起到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赤麟散(或稱赤麟丹)為清代喉科方劑,主治「一切喉痹、纏喉、雙單蛾、咽喉惡證」。此類病症屬中醫「喉風」範疇,多因風熱邪毒壅滯咽喉,或痰火瘀血閉阻經絡所致,症見咽喉腫痛、呼吸困難、痰涎壅盛,甚則窒息危候。古人以「喉痹」「纏喉」統稱急重症咽喉腫閉,「雙單蛾」即扁桃膿腫。本方標誌「虛證勿用」,強調其針對實熱閉阻之證,非陰虛火炎或久病體弱者所宜。

組成與方義邏輯分析

  1. 真血竭(5錢)

    • 性味甘鹹平,入血分,傳統用於散瘀定痛、止血生肌。
    • 在咽喉急症中,取其「破積血」(《本草綱目》),疏通咽喉局部氣血壅滯,緩解腫痛。
  2. 巴豆(7粒,去殼)

    • 辛熱大毒,峻下逐痰,古人用其「開竅宣滯」(《本草備要》)。
    • 雖內服易致瀉,但本方改為外吹,借其強烈辛散之性,穿透腫閉之咽喉,破結搜痰,然須嚴格控制劑量以防黏膜刺激。
  3. 明礬(1兩,煅至枯礬)

    • 煅後酸澀性收斂,兼清熱解毒,傳統用於「蝕惡肉、化痰涎」(《本草經疏》)。
    • 枯礬研末外敷可燥濕消腫,與巴豆之攻逐相佐,一開一斂,共消痰熱瘀結。

配伍增效原理

  • 巴豆+枯礬
    巴豆峻烈開破,枯礬收斂固澀,二者同煉(「礬枯為度」)可能緩和巴豆毒性,轉化為外用斂瘡消腫之力,契合喉症痰瘀互結病機。
  • 血竭+硼砂
    血竭活血散瘀,硼砂(後加)清熱防腐,增強消腫止痛之效。
  • 冰片(大梅片)
    芳香走竄,引藥透達黏膜,迅速緩解局部灼痛。

總治則推論
全方以「通、消、斂」為核心:

  1. :巴豆開閉、血竭行瘀,破除咽喉氣血痰毒壅滯。
  2. :枯礬與硼砂清熱化痰、冰片散鬱火,協同化解熱毒腫脹。
  3. :枯礬收濕生肌,防巴豆過耗黏膜,標本兼顧。

此方體現古人「急症用猛藥」思路,以外吹直達病所,避內服毒性,然須精準辨證屬實熱閉結方可施用。

傳統服藥法


真血竭5錢,巴豆7粒(去殼),明礬1兩。
上藥打碎,同入新砂鍋,煉至礬枯為度。每兩加大梅片三分、硼砂三錢,共為極細末收固。
用時以冷茶漱口,吹患處。
喉癬、咽瘡虛證勿用。
赤麟散(《喉證指南》卷四),赤麟丹(《經驗方》卷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嚴氏赤麟散, 出處:《玉鑰》卷上。 組成:真血竭5錢,巴豆7粒(去殼),明礬1兩。 主治:一切喉痹,纏喉,雙單蛾,咽喉惡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