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碧丸

CUI B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胃經 26%
脾經 14%
心經 11%
肝經 7%
腎經 7%
膀胱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翠碧丸中包含青黛,主要是由於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為蓼藍葉經發酵製成的靛藍染料,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細菌生長,對熱毒熾盛、瘡瘍腫毒等症狀有明顯療效。而其涼血止血的作用則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翠碧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瘡瘍腫毒,以及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因此,青黛作為藥方中的一味重要藥材,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翠碧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翠碧丸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心煩失眠等症,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以緩解肺燥,清心除煩則可改善失眠。
  2. 生津止渴: 麥門冬具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翠碧丸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可能會導致口乾,而麥門冬的生津作用可以緩解這種症狀。

翠碧丸方劑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解表邪,清熱解毒:葛根具有解表散寒、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外感風寒或暑熱引起的發熱、咳嗽、頭痛等症狀,與翠碧丸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葛根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與翠碧丸的活血化瘀、止痛功效相呼應。

總而言之,葛根的藥性與翠碧丸的組成藥物相協同,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翠碧丸中含有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翠碧丸針對的是痰熱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使肺氣通暢,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痰濕阻肺所致的噁心嘔吐。翠碧丸常用於痰熱內盛、胃氣上逆等症,半夏有助於平息胃氣,改善嘔吐症狀。

翠碧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增強體力: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定志的功效。翠碧丸多用於治療氣虛血弱、體質虛弱、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人參的補氣功效可增強患者的體力,改善面色,提高抵抗力。
  2. 緩解藥性: 翠碧丸中可能存在一些偏寒或偏燥的藥材,人參的溫性可以中和這些藥材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提高用藥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人參在翠碧丸方劑中的加入,旨在補氣益血、增強體力,同時緩解藥性,提高用藥的安全性。

翠碧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翠碧丸為清熱解毒之劑,知母能有效清瀉肺胃之熱,並抑制因熱毒所致的炎症反應。
  2. 養陰生津:知母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翠碧丸中常因熱毒傷陰而出現口渴、咽痛等症狀,知母能補充津液,緩解口乾舌燥,並保護肺胃黏膜,促進其修復。

翠碧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利咽解毒的功效。翠碧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天花粉可清解熱毒,緩解咽喉炎症。
  2. 利水消腫:天花粉亦有利水消腫之效。翠碧丸中可能還含有其他利水消腫的藥材,天花粉可助其發揮作用,消除水腫,緩解咽喉腫脹。

翠碧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在於其燥濕化痰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祛痰止咳,化痰散結。方中若出現痰濕阻肺、咳嗽喘息等症狀,天南星便能發揮其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症狀。

此外,天南星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痰濕凝結所致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翠碧丸中加入天南星,有助於化痰散結、消腫止痛,以達到治療痰濕阻肺的目標。

翠碧丸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翠碧丸的組成中,可能含有其他熱性藥物,而寒水石的加入可以起到中和熱性藥物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燥熱而傷陰。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翠碧丸」主治功效分析

「翠碧丸」一方,見於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的《聖濟總錄》,其組成包含青黛、麥門冬、葛根、半夏、人參、知母、天花粉、天南星及寒水石等多味藥材。古籍載明其主治「煩渴不止,咽乾躁熱昏悶」,據此可推論其治療原理與功效。

病機分析:

「煩渴不止,咽乾躁熱昏悶」之症狀,顯然為熱邪與陰液耗損所致。此熱邪可為外感溫熱之邪入裡化熱,亦可為內生之熱。熱邪燔灼,耗傷津液,導致口渴咽乾;熱擾神明,則可見躁熱昏悶。此種病機,乃為熱盛傷津,虛實夾雜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翠碧丸之配伍,兼顧清熱、滋陰、生津、化痰、調氣等多重功效,旨在標本兼治,協同作用以解此病症。

  •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青黛性寒,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泄血分之熱,並兼解毒之效。此為針對熱邪之要藥。
  • 養陰潤肺,清心除煩: 麥門冬滋陰潤肺,能補充因熱邪耗損的陰液,並有清心除煩之效,可緩解躁熱昏悶之症。
  • 滋陰清熱,潤燥滑腸: 知母亦為滋陰清熱之藥,能滋養陰液,清退虛熱,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助津液之生成。
  •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天花粉既能清泄肺熱,又能生津止渴,與麥門冬、知母合用,可加強生津止渴之效。
  • 大補元氣,益脾生津: 人參大補元氣,能益脾生津,用於此方,意在扶正培本,補益因熱邪所傷的氣陰,並輔助其他藥材的生津之功。
  • 燥濕化痰,降逆止噁: 半夏性溫,能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噁,用於此處,或為考慮到熱邪亦可導致痰濁內生,及改善可能伴隨的噁心等症狀。
  • 祛風散寒,燥濕化痰: 天南星亦為燥濕化痰之藥,在此或為輔助半夏化痰。
  • 升陽止瀉,解肌發汗: 葛根於此方中,可能為協助藥力通行,並輔助解肌退熱。
  • 清熱利尿,鎮靜安神: 寒水石性寒,具清熱利尿,鎮靜安神之功,有助於清除體內熱邪,並緩解煩躁不安之症。

綜合功效:

綜觀翠碧丸之組成,其治療核心在於清熱滋陰,同時兼顧生津止渴,化痰和調氣。方中多味藥材相互協同,共同作用於熱邪傷津,虛實夾雜之證。青黛、知母、天花粉、寒水石等清熱藥,直折熱邪;麥門冬、知母、天花粉等滋陰生津之藥,補充耗損之津液;人參扶正補虛,增強機體抵抗力;半夏、天南星化痰燥濕,理氣和中。各藥協同,可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生津止渴,調和陰陽,使諸證得以緩解。

總結:

翠碧丸針對「煩渴不止,咽乾躁熱昏悶」之證,其治療原理在於清熱解毒,滋陰生津,扶正祛邪。此方藥性較為平和,雖有寒涼之藥,亦有扶正之品,能標本兼治,使熱邪退散,津液得復,症狀自然緩解。

古籍記載「上六味,㕮咀,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後乘渴細服」,足見古人對此方劑之使用已相當考究,煎服方法也依據病情所需。

傳統服藥法


青黛(研)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葛根(銼)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2兩,人參半兩,知母(焙)半兩,瓜蔞根3分,天南星(牛膽制者)半兩,寒水石(火煅)3兩。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
每服15丸,食後、臨臥人參、竹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翠碧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青黛(研)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葛根(銼)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2兩,人參半兩,知母(焙)半兩,瓜蔞根3分,天南星(牛膽制者)半兩,寒水石(火煅)3兩。 主治:煩渴不止,咽乾,躁熱昏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