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奇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咽的功效。
桔梗性味苦辛,微寒,歸肺經,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消腫之效。其能疏散風熱,利咽開音,對於因風熱犯肺、氣道阻塞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桔梗還能排膿解毒,對於肺癰、肺膿腫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的效果。因此,十奇散中加入桔梗,可有效改善肺部氣機鬱滯、咽喉腫痛等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十奇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因為其補氣固本之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其補氣作用較為全面,可補益脾胃之氣、肺氣、心氣,對於氣虛所致的諸多症狀,如乏力、氣短、心悸、食少、面色蒼白等,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十奇散中加入人參,可以起到補氣固本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其整體療效。
十奇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血活血: 十奇散主治血虛、瘀血所致之諸症,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血虛等。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可改善血虛、瘀血等症狀,與方劑主治相符。
二、調和藥性: 十奇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但較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當歸性溫,可溫補脾胃,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度損傷脾胃。
十奇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十奇散為治療熱毒壅盛、痰熱內盛等症的方劑,天花粉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除病邪,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 利濕消腫:天花粉能利水消腫,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十奇散中可能包含一些利濕消腫的藥物,天花粉的利濕消腫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輕腫脹。
十奇散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固澀斂肺: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十奇散多用於治療肺虛咳喘、自汗盜汗等症,五味子可固護肺氣,止咳斂汗,緩解症狀。
2. 益氣生津: 五味子亦有益氣生津之效,可滋養肺腎,改善氣陰不足。十奇散中常配伍其他滋補肺腎之藥,五味子可增強其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肺虛咳嗽、氣短乏力等症。
十奇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止血止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止血的功效。對於十奇散所治之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行不暢等,白芍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 調節氣血,緩解痙攣: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能調節氣血,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和痙攣。對於十奇散所治之症,如筋骨疼痛、肌肉痙攣等,白芍能起到舒筋活絡、緩解痙攣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芍在十奇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緩解疼痛,止血止痛,還能調節氣血,緩解痙攣,為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提供必要的藥效。
十奇散中包含烏藥,主要由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烏藥性溫,味辛,歸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溫腎助陽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烏藥,一方面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因寒氣凝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另一方面,烏藥的行氣止痛功效,可以疏通氣血,解除瘀滯,緩解疼痛。
因此,烏藥的加入,有助於十奇散溫中行氣、止痛消脹,達到治療病症的效果。
十奇散中包含香附,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之效。十奇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香附能疏肝理氣,調和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不適。
二、 健脾和胃,化濕消積: 香附亦可健脾和胃,化濕消積,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也有一定療效。十奇散中常與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功效。
十奇散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脹、化痰止咳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肺、胃經。其行氣消脹作用,有助於疏通氣機,緩解胸悶氣短、腹脹腹痛等症狀;化痰止咳作用,可幫助痰液排出,緩解咳嗽、咳痰等症狀。
十奇散所治療的疾病,往往伴有氣滯、痰阻等症狀,而枳殼的加入,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症狀,起到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的作用。
十奇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其二,十奇散中其他藥物如白朮、蒼朮等以健脾燥濕為主,而木香則能行氣止痛,兩者相輔相成,既能改善脾胃功能,又能緩解疼痛,更能達到藥效增強的效果。因此,木香在十奇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奇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發背傷于腎者」,即癰疽發背(背部急性化膿性疾病)兼見腎氣虛損或腎經受邪之證。中醫理論中,腎主骨、藏精,若腎氣不足,外邪易乘虛內襲,導致毒邪深伏、氣血凝滯,發為癰瘍。「發背」多因熱毒壅盛,但若兼腎傷,則需攻補兼施,既清熱解毒,又顧護正氣。此方以益氣養血、理氣活血為主,佐以清熱透邪,契合「托裏解毒」之法,適用於正虛毒戀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托毒:
- 人參大補元氣,助正氣托毒外出;五味子斂肺益腎,固護真陰,二者合用補虛防邪內陷。
- 天花粉清熱生津、排膿消腫,針對熱毒蘊結;桔梗宣肺排膿,引藥上行,協力透邪。
調氣活血:
- 香附、烏藥、木香、枳殼疏肝理氣,暢通三焦氣機,氣行則血行,助化解氣滯血瘀之癰腫。
- 當歸、芍藥養血和血,既補陰血之虧,又防理氣藥過燥傷血。
隨證加減原理:
- 囊腫加川楝子、檳榔,疏肝行氣、破結消積,導滯散結;
- 百節疼痛加木瓜、牛膝、赤芍,舒筋活絡、活血止痛,兼引藥下行;
- 寒熱往來加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清透半表半里之邪。
整體方義
本方以「扶正祛邪」為核心,通過益氣養血奠定托毒基礎,輔以理氣活血疏通經絡,使氣血調和、毒邪得散。針對腎傷發背之虛中夾實證,補而不滯,攻不傷正,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維。加減法更靈活對應兼證,擴充臨床應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桔梗、人參、歸身、天花粉、五味子、芍藥、烏藥、香附、枳殼、木香。
囊腫,加川楝子、檳榔;百節疼痛,加木瓜、牛膝、赤芍;寒熱,加柴胡、黃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奇散具有補腎、強腰、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奇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桔梗、人參、歸身、天花粉、五味子、芍藥、烏藥、香附、枳殼、木香。 主治:發背傷於腎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