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面粥

JIAO MIAN ZH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養老奉親》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肺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心包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椒面粥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

花椒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辛辣之性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因寒濕導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

此外,花椒還具有除濕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腰腿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椒面粥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中散寒、除濕止痛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寒濕體質。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椒面粥」主治功效分析

綜述

椒面粥,以蜀椒(花椒)與白麵為主要構成,為一溫中散寒之劑,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老年人脾胃虛寒所致的各類病症,尤其針對噎食、腹痛、泄瀉等症狀。從多部醫書的記載可知,椒面粥不僅能溫中散寒,還可健脾止瀉,對於年老體弱、脾胃虛寒的人羣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綜合古籍記載,椒面粥的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溫中散寒:蜀椒性溫,能溫脾胃,散寒邪。對於因寒邪侵襲脾胃所致的腹痛、泄瀉、嘔吐等症狀,能起到溫散寒邪、緩解疼痛的作用。《聖濟總錄》提到其可治“久患冷氣,心腹結痛,嘔吐不能下食”,《養老奉親書》載其治“老人脾胃虛弱、冷痛,瀉痢無常,不下食”,均體現了其溫中散寒之功。

  2. 健脾止瀉:脾胃虛寒是導致泄瀉的重要原因之一。椒面粥中的花椒能溫運脾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古籍中頻繁出現“洩痢無常,不下食”的描述,均表明椒面粥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泄瀉、納差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3. 緩解噎食:噎食,是指食物難以下嚥,甚至阻塞於胸膈之間。老年人因臟腑功能衰退,常易出現此症。椒面粥能溫中散寒,疏通氣機,對於因冷氣壅塞、臟腑虛弱導致的噎食、胸脅逆滿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養老奉親書》、《古今醫統大全》均記載椒面粥可治“老人噎食,胸脅逆滿,食不下”。

  4. 開胃助食:由於脾胃虛寒,患者常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情況。椒面粥通過溫中健脾,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開胃助食的目的。

治療原理分析

椒面粥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蜀椒的藥理作用:蜀椒(花椒)味辛,性熱,歸脾、胃、腎經。其辛熱之性,能溫散脾胃之寒邪,驅散寒氣,通暢氣機。花椒的辛溫之性,亦能刺激消化液分泌,促進腸胃蠕動,故而能開胃助食。

  2. 白麵的配合:白麵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有補中益氣的作用,同時也能緩和花椒的辛燥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二者合用,既能溫散寒邪,又可補益脾胃,使虛寒之症得以緩解。

  3. 煮粥的特點:粥,易於消化吸收,適合老年人或脾胃虛弱者食用。將花椒末加入麵粉中煮粥,能使藥性充分釋放,易於吸收,又能保護胃氣,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部分記載中提到用苦酒浸泡花椒,亦有增強藥效的作用,苦酒具有疏通氣機,引藥入經的功效。

  4. 空腹服用的意義:古籍皆強調椒面粥應空腹服用,主要目的是使藥效能更直接地作用於腸胃,發揮其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功效。空腹服用亦能減少食物對藥效的幹擾。

總而言之,椒面粥通過蜀椒的溫散寒邪,配合白麵的補中益氣,達到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緩解噎食的功效。其藥性平和,易於消化吸收,適合老年人及脾胃虛寒者服用,為古代醫家常用的食療方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腹痛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椒面粥,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蜀椒1兩(熬,搗爲末),白面4兩。 主治:暖胃散寒,溫中止痛。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嘔吐。泄痢無常,不下食。久患冷氣,心腹結痛。老人噎食,胸脅逆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