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膽丸

SHI D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腎經 13%
胃經 12%
心經 12%
脾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9%
大腸經 6%
肝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膽丸中含有石膽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石膽草之特性: 石膽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其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與石膽丸主治相符。

2. 方劑配伍之妙: 石膽丸以石膽草為主藥,搭配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藥材,如金銀花、板藍根等,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效,並使藥性更加協調,達到治療目的。

石膽草在石膽丸中起到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石膽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石膽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嘔吐。
  2. 調和脾胃,助消化: 吳茱萸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進一步增強石膽丸的療效。

石膽丸中包含天雄,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天雄性溫熱,入肝腎經,能溫補陽氣,散寒止痛,驅除體內寒濕,對於寒濕所致的痺痛、腰膝冷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天雄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石膽丸中加入天雄,可起到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等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石膽丸中包含芫花,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芫花性溫,味苦,具有毒性,能燥濕化痰,並可通經活絡利水消腫

對於石膽丸所治療的病症,芫花能有效清除積聚於膽囊的濕熱促進膽汁分泌緩解膽囊炎的症狀。但由於芫花毒性較強,故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石膽丸方劑中加入柏子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滋陰安神: 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寧心安神之效。石膽丸多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心脾兩虧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柏子仁的滋陰安神作用,可與其他藥物協同,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緩解心神不寧。

二、 潤腸通便: 柏子仁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對於因肝腎陰虛導致的便祕,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石膽丸中加入柏子仁,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改善患者整體症狀。

石膽丸方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因為防風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石膽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耳鳴、耳聾、耳痛等症,而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寒,止痛止癢,可有效緩解耳部風寒溼邪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2. 引藥入耳,增強療效: 防風能引藥入耳,起到引經藥的作用,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使其能有效地作用於耳部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防風在石膽丸方中起到疏散風寒,止痛止癢,引藥入耳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石膽丸方劑中包含杜仲,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固精,強筋壯骨: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功效。石膽丸主要針對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精關不固等症,杜仲可補腎固精,改善這些症狀。
  2. 利水消腫:杜仲亦有利水消腫之效。石膽丸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杜仲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石膽丸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開竅醒神: 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之效。石膽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濁阻竅、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水菖蒲可以幫助開通心竅,醒神益智,改善患者神志昏迷的狀況。

二、化濕止嘔: 水菖蒲還具有化濕止嘔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痰濁阻滯所致的嘔吐等症狀。石膽丸的組成中常含有其他具有化痰止嘔作用的藥材,水菖蒲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石膽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宣肺利水、降氣消腫之功效。石膽丸主要用於治療膽石症,而葶藶子能利水消腫,有助於促進膽汁分泌,減少膽結石形成。
  2. 通泄水道: 葶藶子能通泄水道,使水濕代謝順暢,有助於降低膽結石形成的風險。石膽丸中加入葶藶子,可起到預防復發的作用。

石膽丸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膽行氣。其組成中包含菟蕬子,這是因為菟蕬子具有特別的藥用價值。菟蕬子性寒、味苦,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效果,特別是在肝膽系統的疾病中,能夠有效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排出體內的毒素和多餘的膽汁。

此外,菟蕬子的行氣作用能夠助於緩解由於氣滯引起的腹脹、疼痛等症狀,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搭配其他草藥時,能夠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石膽丸以菟蕬子為輔,使得方劑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也兼顧到氣機的調暢,進一步提升了治療效果,特別是在肝膽疾病的管理上,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菟蕬子的加入使石膽丸的功能更加全面,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石膽丸主治功效分析

石膽丸,一方劑名,由石膽草、吳茱萸、天雄、芫花、柏子仁、防風、杜仲、水菖蒲、葑藶子、菌蕬子等多味藥材組成。綜觀《聖濟總錄》、《千金翼方》、《太平聖惠方》等古籍記載,石膽丸的應用範圍廣泛,不僅能內服,亦可外用,其主要功效集中於以下幾點:

內服主治:

  1. 利水消腫,通利小便: 《千金翼方》中明確記載石膽丸主治「足脛腫,小便黃,胸痛頰車骨筋解開痛」。其中,足脛腫脹、小便黃赤,皆為濕熱壅滯、水液代謝失常的表現。方中芫花、葑藶子等藥材具有消積利水之功,可促進水液代謝,消除腫脹。

  2. 散寒止痛,疏肝理氣: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天雄的補陽之性可助陽氣運行,進一步加強溫通止痛的效果。古籍中「胸痛」之症,亦可歸因於寒凝氣滯,吳茱萸與天雄的配伍正可對證。

  3. 補陽固精,強筋健骨: 天雄、杜仲均為補益肝腎之要藥。天雄補陽益火,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此兩藥並用可增強機體陽氣,兼可固攝精微,強壯筋骨。

  4. 開竅醒腦,化痰止咳: 水菖蒲具有開竅醒腦、化痰止咳的作用,能疏通氣機,化解痰濁。此味藥的加入,可使整體藥效更為周全。

外用主治: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均有記載石膽丸可治眼疾。其主治「眼生赤脈息肉,急痛不開,如芥在眼磣痛」、「眼生翳障。遠年不瘥。風淚出癢爛。及生息肉」等症。此皆為眼部炎症的表現,石膽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2. 收斂生肌,促進癒合: 《太平聖惠方》中亦提及石膽丸可治療口舌瘡腫。「治口舌瘡。宜含石膽丸方」、「治口舌瘡腫。石膽丸方」、「治口瘡久不瘥。石膽丸方」等記載,可知石膽丸外用有收斂生肌,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

綜合分析治療原理:

石膽丸的組成複雜,其藥理作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此方以祛邪為先,通過利水消腫、散寒止痛、清熱解毒等方法,驅除體內邪氣,使正氣得以恢復。同時,兼顧扶正,通過補陽固精、補肝腎等方法,增強機體正氣,達到陰陽平衡,使機體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石膽丸的內服與外用均體現了其多方面的療效。內服時,可調節體內氣機,使水液正常代謝,陽氣充足,從而達到治療足脛腫脹、小便不利等症的效果。外用時,則可直接作用於病竈,消炎止痛,促進癒合。

傳統服藥法


石膽(研)1分,吳茱萸1分,天雄(炮,去皮)1分,芫花(熬)1分,柏仁1分,防風3分,蕘花(熬)3分,杜仲(炙)3分,菖蒲1兩,葶藶(熬)1兩,菟絲子3合。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蜱豆大。
每服3丸,以飲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足脛腫痛、小便黃赤、胸痛煩悶等症。若濕熱重者,可加用茵陳、黃柏等藥;若寒濕重者,可加用附子、肉桂等藥;若氣虛者,可加用黃芪、黨參等藥;若血虛者,可加用當歸、熟地等藥。

相關疾病


小便顏色偏黃容易流眼淚心包炎鼻息肉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舌頭痛胸悶胸痛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肋間神經疼痛舌上出血舌體表面潰破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膽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石膽3錢,黃柏1分(末),蟾酥少許。 主治:口舌瘡腫。

石膽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名見《普濟。 組成:石膽1分,雄黃1分,膩粉1分。 主治:口瘡久不癒。

石膽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石膽1分,乳香1分,黃丹半分,密陀僧1分。 主治:口瘡久不癒。

石膽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石膽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膩粉1分。 主治:口舌瘡。

石膽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石膽(研)1分,吳茱萸1分,天雄(炮,去皮)1分,芫花(熬)1分,柏仁1分,防風3分,荛花(熬)3分,杜仲(炙)3分,菖蒲1兩,葶藶(熬)1兩,菟絲子3合。 主治:足脛腫,小便黃,胸痛煩。

石膽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石膽1分(細研),硇砂1分(細研),石決明半兩(細研,水飛過),鹽綠1分,烏賊魚骨半兩,黃連1兩(去須),秦皮半兩(去粗皮),細辛半兩,乾薑1分(炮裂,銼),決明子3分,龍腦1分(細研),雞舌香半兩,波斯鹽1分(細研)。 主治:眼生翳障,遠年不癒,風淚出,癢爛及生息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