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散瘀湯

LI QI SAN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傅青主女科》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20%
肺經 20%
腎經 11%
肝經 10%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3%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理氣散瘀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理氣散瘀湯多用於氣血瘀滯所致的病症,人參能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瘀血消散,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2. 緩解氣滯所致的症狀:人參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促進氣機的升降運化。氣滯會導致胸悶、腹脹、疼痛等不適,人參的補氣作用能緩解這些症狀,使氣血運行更通暢,更有利於瘀血的消散。

理氣散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黃耆,可補益氣血,提升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促進瘀血消散,改善氣血運行。
  2. 扶正祛邪: 理氣散瘀湯多用於氣血瘀滯、疼痛腫脹等症狀,黃耆可扶正氣,加強機體正氣,抵抗邪氣侵襲,促進組織修復,提高藥效。

總之,黃耆在理氣散瘀湯中起到補氣固表、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理氣散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理氣散瘀湯主要針對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當歸同時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理氣散瘀湯中常伴隨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能造成一定的耗血,加入當歸可起到補血的作用,使活血化瘀作用更為安全有效。

理氣散瘀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瘀血多因氣滯血瘀而生,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更易導致瘀血。茯苓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為散瘀活血創造良好條件。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理氣散瘀湯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等。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進一步增強其散瘀活血之效。

理氣散瘀湯中包含紅花,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能活血通經,消瘀止痛。其藥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狀態,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理氣散瘀湯中,紅花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理氣散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理氣散瘀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相符。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在理氣散瘀湯中,牡丹皮可以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同時清熱涼血,避免瘀血化熱,進一步加重病情。

總之,牡丹皮的加入,既可促進氣血運行,又能清熱解毒,協同其他藥材,達到理氣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理氣散瘀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嘔的作用。瘀血多因寒凝氣滯而致,生薑溫陽散寒,有助於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散瘀止痛。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理氣散瘀湯中可能含有寒涼性質的藥材,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減緩寒涼藥物的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同時,生薑還有助於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藥效,增強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理氣散瘀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理氣散瘀湯,主要針對婦女因跌撲閃挫導致小產後,出現血流紫塊、昏暈欲絕等危急情況。此方劑旨在補氣生血、活血化瘀、利水歸經,以迅速緩解產後血崩、昏厥等症狀,並促進身體恢復。

治療原理分析

綜觀以上古文可知,傅青主女科認為,小產後的血崩與昏暈,表面上是瘀血作祟,實則是血室損傷所致。血室與胞胎相連,胞胎損傷則血室亦損。若胞胎傷勢較淺,則疼痛在腹;若血室傷勢較深,則會導致昏暈。此時的治療重點,不在於單純地去瘀止血,更重要的是扶正固本,即補氣以生血。

1. 補氣固本,攝血止崩

古文反覆強調「胎已墮血既脫,而血室空虛,惟氣存耳」。氣為血之帥,氣足則血能統攝。小產後氣血虧虛,故當務之急是補氣。方中:

  • 人參、黃耆: 為補氣之要藥,能夠大補元氣,益氣固表,從根本上提升機體氣血運行的動力,使氣血充盈,從而攝血止崩,防止氣脫。

2. 生血化瘀,標本兼顧

小產後血崩不僅因氣虛不能統攝,也因瘀血阻滯。故在補氣的同時,需兼顧生血化瘀:

  • 當歸: 既能養血活血,又能調經止痛,既補血又促進血液運行,使新血生長,瘀血自散。
  • 牡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於清除瘀熱,加速瘀血排出,輔助當歸之力。
  • 紅花: 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使瘀血消散,氣血運行暢通。

3. 利水歸經,輔助調理

水濕停滯亦可影響氣血運行,故需利水: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一方面可以排除體內多餘水濕,防止水濕阻滯氣機;另一方面又可以健脾和胃,為氣血生化提供基礎,使血易歸經。

4. 溫經止痛,助藥力行

  • 生薑(或薑炭): 溫散寒邪,溫經止痛,既能溫煦脾胃,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又能散去寒邪,緩解產後腹痛。古方中亦有選用薑炭,此舉更增加了其溫經止血之效。

總結

理氣散瘀湯的治療原理,並非單純的活血化瘀,而是以補氣為主,兼顧活血化瘀,輔以利水歸經。此方劑針對小產後氣血虧虛、血瘀阻滯的病理特點,通過補氣以生血,活血以化瘀,利水以助血行,使氣血調和,最終達到止血、止痛、除暈,促進身體康復的目的。此方之巧妙之處在於,不拘泥於單純的「瘀血作祟」之表象,而能深入探究「血室損傷」之本質,從而制定出標本兼治之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理氣散瘀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 組成:人參1兩,黃耆1兩(生用),當歸5錢(酒洗),茯苓3錢,紅花1錢,丹皮3錢,薑炭5錢。 主治:妊婦有跌撲閃挫,遂致小産,血流紫塊,昏暈欲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