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通結湯

甘遂通結湯

GAN SUI TONG J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4%
大腸經 13%
肺經 10%
心經 9%
胃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6%
腎經 4%
心包經 3%
膽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通結湯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結化痰: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水逐痰、通便消積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腸道積滯所致的便祕、腹脹、水腫等症狀,甘遂能有效化解痰濕,通利大腸,使積滯得解,促進排泄。
  2. 配合其他藥物: 甘遂在方劑中往往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遂通結湯中還含有芫花、大戟等藥物,這些藥物同樣具有瀉水逐痰、通便消積的功效,與甘遂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總之,甘遂在甘遂通結湯中起着通結化痰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治療痰濕阻滯、腸道積滯等症狀。

甘遂通結湯中加入桃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活血化瘀: 桃仁具破血行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甘遂通結湯主要用於治療腹中結塊、腸胃不通等病症,而血瘀常為其病因之一,故加入桃仁可助於活血化瘀,改善腸胃功能。
  2. 潤腸通便: 桃仁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軟化糞便,促進排便,有助於通利大便,緩解便祕,進一步解決腸胃不通的問題。

甘遂通結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行氣,助甘遂瀉結: 甘遂性峻,擅長瀉下通結,但易傷正氣,故配伍木香,其芳香走竄之性,可引導甘遂藥力向下,並能疏肝理氣,緩解甘遂的峻烈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2. 調和腸胃,防止腹痛: 甘遂通結湯中多為寒涼之品,易致脾胃受寒,腹痛泄瀉。木香辛溫,可溫脾胃,調和腸胃,防止腹痛,使瀉下通結作用更加平和。

總而言之,木香在甘遂通結湯中起著重要作用,既能增強其瀉結功效,又能緩解其副作用,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甘遂通結湯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通經活絡: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血下行之效。甘遂通結湯旨在通利水道、消腫散結,川牛膝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有助於消散腫塊,緩解水腫。
  2. 引藥下行: 川牛膝入腎經,且具有引藥下行的特性,可將甘遂等藥物引導至下焦,更有效地治療下焦水腫、便祕等症狀。

甘遂通結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功效。甘遂通結湯主治水腫腹脹、便祕等癥狀,厚朴能幫助疏通氣機,排除積滯,促進水液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調和藥性:甘遂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而厚朴性溫,能調和甘遂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增強藥物的安全性。

甘遂通結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活血化瘀: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能涼血止血,化瘀消腫。甘遂通結湯主治癥結積聚,氣血瘀滯,赤芍可幫助活血化瘀,促進藥效發揮。
  2. 清熱解毒: 赤芍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甘遂等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護患者的肝腎功能。

總之,赤芍在甘遂通結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減少毒副作用。

甘遂通結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甘遂通結湯旨在通利腸胃,瀉下積滯,大黃可助其迅速清除腸道積聚之物,達到通便的效果。

二、 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甘遂通結湯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材,大黃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活血化瘀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遂通結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如下:

此方主要針對「腸梗阻較重」之實證,其臨床表現包括腹脹疼痛、惡心嘔吐、大便秘結,且腸腔積液較多者。此類證候屬中醫「陽明腑實證」或「腸結」範疇,因氣滯、血瘀、水結互阻於腸道,導致傳導失司,腑氣不通。其病機關鍵在於邪壅積滯,需以峻下逐水結合行氣活血之法,急瀉實邪。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甘遂
    甘遂苦寒有毒,專攻逐水飲,其性峻烈,能直達水結之處,促使腸腔積液從大便排出,為攻下逐水之要藥。本方以少量沖服,取其速效而避免過傷正氣。

  2. 臣藥:大黃、厚朴(川樸)

    • 大黃苦寒沉降,瀉熱通便,與甘遂協同增強瀉下之力,破除腸道積滯。
    • 厚朴苦辛溫,行氣消脹,針對氣滯腹脹,輔助通降腑氣。二藥合用,體現「六腑以通為用」之理。
  3. 佐藥:桃仁、赤芍、木香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赤芍涼血散瘀,二者針對腸道血行不暢之瘀阻,改善局部血瘀水停之病態。
    • 木香辛散溫通,理氣止痛,助厚朴行氣以解腸道氣機壅滯,緩解嘔吐腹痛。
  4. 使藥:牛膝
    生牛膝性善下行,既可引藥力趨於下焦,其活血作用亦能佐助桃仁、赤芍化解瘀滯。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峻下逐水」為核心,結合「行氣寬腸」與「活血祛瘀」三法。甘遂、大黃攻逐有形之積;厚朴、木香疏泄無形之氣滯;桃仁、赤芍、牛膝化解血瘀,共成「氣—血—水」並治之局。其作用機理在於通過瀉下與促進腸蠕動,解除腸道機械性阻塞,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恢復腸腑通降功能。

潛在功效延伸:
若從現代藥理推論,方中甘遂、大黃可能刺激腸道分泌與蠕動;厚朴、木香調節平滑肌痙攣;桃仁、赤芍抗炎、改善微循環,整體協同或適用於部分因粘連、糞塊或早期血運障礙導致的腸梗阻。然須強調,此類方劑的應用須嚴格遵循傳統辨證,非實熱瘀結者絕不可妄投。

傳統服藥法


甘遂末0.6~1克(沖服),桃仁木香9克,生牛膝9克,川樸15克,赤芍15克,大黃10~24克。
行氣活血,逐水通下。
本方藥性峻烈,非體壯邪實者禁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苦大寒,瀉下力強,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通結湯, 出處:《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 組成:甘遂末0.6-1g(衝服),桃仁9g,木香9g,生牛膝9g,川朴15g,赤芍15g,大黃10-24g。 主治:行氣活血,逐水通下。主治:腸梗阻較重,腹脹疼痛,惡心嘔吐,大便秘結,腸腔積液較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