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腸湯

DI CH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醫鏡》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6%
心經 13%
肺經 13%
大腸經 11%
胃經 8%
小腸經 6%
三焦經 5%
心包經 3%
膽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滌腸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化瘀的功效。滌腸湯旨在清除腸道積熱、燥屎,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有效地達到此目的。
  2. 活血化瘀: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功能,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促進排便通暢。

因此,大黃在滌腸湯中起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滌腸湯中加入當歸尾,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引血下行,潤腸通便: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其藥性較當歸身更偏於下行,可引血下行至腸道,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
  2. 調和藥性,緩解寒涼:滌腸湯藥性偏寒涼,以清熱瀉火為主,而當歸尾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

滌腸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可緩解腸道熱毒引起的發熱、腹痛、便血等症狀。滌腸湯常用於治療腸熱積滯、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痛、泄瀉等,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改善腸道炎症。
  2. 促進腸道蠕動: 赤芍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積滯,緩解便祕。對於一些因腸道熱毒引起的便祕,赤芍的活血通便作用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滌腸湯中包含桃仁,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滌腸湯旨在清除腸道積滯,而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血液供應,有利於排泄廢物,達到通便目的。
  2. 潤腸通便:桃仁富含脂肪油和苦杏仁苷,具有潤腸通便作用。滌腸湯中其他藥材如大黃、芒硝等也具有強力瀉下作用,桃仁的加入能緩解其刺激性,使通便效果更柔和,避免腸道損傷。

滌腸湯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肝理氣止痛:延胡索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滌腸湯多用於治療腸胃脹痛、腹痛拒按等症狀,而延胡索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同時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氣消脹。

二、活血化瘀消積:延胡索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腸胃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腸胃積滯所引起的腹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滌腸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滌腸湯主要用於治療腸道積滯、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而紅花能有效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腸道痙攣,促進腸蠕動,從而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滌腸湯中其他藥材如大黃、芒硝等,也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而紅花能協同這些藥材,增強其活血化瘀、通便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滌腸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滌腸湯常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痛、腹脹等症,而木香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緩解疼痛,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2. 燥濕健脾:木香還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氣困脾等症。滌腸湯中常加入一些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藥材,而木香可以起到健脾燥濕,協同其他藥材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滌腸湯中加入冬瓜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冬瓜子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功效。可有效去除腸道積熱,緩解濕熱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2. 潤腸通便:冬瓜子富含脂肪油,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改善便祕問題。

因此,冬瓜子在滌腸湯中發揮著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腸道濕熱及便祕等症狀。

主治功效


滌腸湯主治功效分析

滌腸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大腸生癰:如《外科醫鏡》中記載:「治大腸生癰。(右足屈即是此證)」,此處的滌腸湯為新方,應指包含大黃、當歸尾、赤芍、桃仁、延胡索、紅花、木香、冬瓜子等藥材的方劑,主治大腸癰,即現代醫學的闌尾炎等腸道炎症。

  2. 久痢不愈,腸中腐爛: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治久痢不愈,腸中浸至腐爛,時時切疼,身體因病久羸弱者。」以及後續醫案中描述的症狀:「所下者痢與血水相雜,且系腐敗之色。」此處的滌腸湯名為「天水滌腸湯」,主要成分為生山藥、滑石、生杭芍、潞黨參、白頭翁、粉甘草,用於治療因久痢導致的腸道損傷,甚至腐爛。

  3. 積滯下痢,裡急後重:如《古今醫統大全》中記載:「治積滯下痢,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此處的滌腸湯應該也是包含大黃等通腑瀉下藥物的方劑,用於治療因積滯引起的痢疾。

  4. 大便溏瀉,色濁垢膠膩:如《醫學見能》中記載:「大便溏瀉,其色濁垢膠膩者,腸中之濕熱也。宜清熱滌腸湯。」此處的清熱滌腸湯包含杏仁、滑石、木通、厚朴、黃芩、車前子、梔子、綠豆、甘草、澤瀉、生地、白芍、黃連、當歸等,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型腹瀉。

  5. 助陽種子方之前用藥: 如《原幼心法》中記載: 「古方切不可用,更宜先服清心滌腸湯,以潔淨之方服此丸,效。」此處的清心滌腸湯包含生地黃、山梔子、胡連肉、黃芩、麥門冬、枳殼、白朮、陳皮、黃連、半夏、赤茯苓、黃柏、甘草、滑石等藥材,以清心火,潔淨腸胃。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滌腸湯」並非一個固定的方劑,而是一類方劑的統稱,其具體組成和功效會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醫家經驗而有所變化。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不同醫家使用的滌腸湯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解毒:多個方劑中都含有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等清熱解毒藥,用於清除腸道濕熱、火毒。
  • 通腑瀉下:部分方劑中含有大黃、牽牛等通腑瀉下藥,用於排除腸道積滯,緩解裡急後重等症狀。
  • 利水滲濕:滑石、木通、車前子、澤瀉、茯苓等藥材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濕,減輕腹瀉症狀。
  • 活血化瘀:部分方劑中含有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用於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
  • 健脾益氣:部分方劑中含有黨參、山藥、白朮等健脾益氣藥,用於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尤其適用於久病體虛的患者。
  • 滋陰清熱:如「天水滌腸湯」中的生山藥、生杭芍,以及「清心滌腸湯」中的生地黃、麥門冬,都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型的病症。

總而言之,滌腸湯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通腑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健脾益氣、滋陰清熱等多種作用機制,來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生枳殼3兩,生大黃3兩,尖檳榔半兩,黑牽牛(為末)半兩,白樸消2兩,生枳實1兩。
上為粗末。
每服1兩,水1盞半,煎8分,空心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滌腸湯, 出處:《醫統》卷三十六引《發明》。 組成:生枳殼3兩,生大黃3兩,尖檳榔半兩,黑牽牛(爲末)半兩,白朴消2兩,生枳實1兩。 主治:積滯下痢,裏急後重,日夜無度。

滌腸湯,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大黃6錢(錦紋佳),歸尾3錢,赤芍3錢,桃仁20粒(去皮尖),延胡索2錢,紅花1錢,木香8分,冬瓜子3錢(或肥皂核仁亦可)。 主治:大腸生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