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氣健脾: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的功效。腸道功能失調常伴隨氣虛脾弱,黨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恢復腸道功能。
- 益氣生津:腸功能失調可能導致津液不足,影響腸道潤滑,加重症狀。黨參具有益氣生津之效,能補充津液,潤滑腸道,緩解便祕等症狀,有利於腸道功能的恢復。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利用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來幫助腸道恢復正常功能。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從而改善腸道營養供應,促進腸道蠕動。同時,白朮也能燥濕利水,有助於去除腸道濕氣,減輕腸道負擔,改善腹瀉等症狀。因此,白朮在「腸功能恢復湯」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促進腸道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腸道循環: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蠕動,緩解腸道瘀血阻滯,有助於恢復腸道功能。
- 潤腸通便,改善排便: 桃仁性滑,可潤腸通便,幫助排出腸道積存的宿便,改善便祕,促進腸道排毒,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運作。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能清熱涼血,止痛消腫,對於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疼痛、出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赤芍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局部血液供應,加速組織修復,幫助恢復腸道功能。
此外,赤芍還能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當歸、白芍等藥材搭配,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微循環,從而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消脹: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化積止痛的功效。腸功能失調常伴隨腹脹、腹痛等症狀,枳殼可幫助疏通氣機,消除腸道積滯,緩解脹痛不適。
- 理氣健脾:枳殼能理氣健脾,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對於腸功能恢復,提升整體消化系統功能具有積極作用。
因此,枳殼在腸功能恢復湯中發揮着行氣消脹、理氣健脾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恢復。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消積: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腸功能失調常伴隨氣滯、積滯等問題,厚朴可幫助行氣消積,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 健脾和胃: 厚朴能健脾和胃,調節脾胃功能,促進腸道消化吸收,有助於恢復腸功能。
因此,厚朴在腸功能恢復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幫助解決腸道氣滯、積滯、消化不良等問題,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腸胃脹痛、腹痛、腹瀉等症狀,木香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健脾消食: 木香還有健脾消食的功效,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腸道功能。對於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木香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腸道氣機運行,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恢復腸功能的目的。
「腸功能恢復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原因在於其潤腸通便功效。火麻仁性涼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滑腸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腸燥便祕、大便乾結等問題導致的腸功能失調,火麻仁能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使糞便易於排出,幫助恢復腸功能正常運作。此外,火麻仁還具有滋陰降火、養血安神等功效,也能緩解便祕帶來的頭暈目眩、心煩易怒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腸道健康。
腸功能恢復湯是一種常用於治療腸道功能紊亂的中藥方劑,其中大黃的添加具有重要意義。大黃,學名為Rheum palmatum,主要成分為大黃酸,具有良好的瀉下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對於便祕引起的腸道不適尤為有效。
在腸功能障礙的情況下,腸道常常會出現蠕動不良,這時候大黃的作用便能幫助改善腸道通暢,恢復正常的腸道功能。此外,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腸道內積聚毒素所引發的腸胃不適也能起到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大黃的使用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因為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帶來副作用。因此,在方劑中,大黃的合理用量與其他藥材的搭配能更有效地達到腸道功能恢復的目的。綜合來看,大黃在腸功能恢復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幫助調理腸道,促進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腸功能恢復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針對「急腹症術後」所設,其適用條件明確:
- 患者體質尚穩:無明顯脫水、電解質失衡或重度虛損(如低蛋白血症),顯示正氣未大傷。
- 術後狀況單純:腹腔污染輕微、手術順利,且未留置胃腸減壓管,可早期進食者。
此類患者的主要矛盾為「術後氣滯血瘀,腸腑傳化失司」,中醫辨證屬「腑氣不通」之輕證。方劑設計旨在「行氣活血、通腑導滯」,促進腸蠕動恢復,避免術後氣滯日久化熱或瘀阻加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健脾(扶正):
- 黨參、白朮:補益脾氣,助術後正氣恢復,推動腸道運化功能。此舉針對「術後脾胃暫虛」,防止行氣藥過耗中氣。
行氣破滯(通腑):
- 枳殼、厚朴、木香:三藥協同,疏理腸道氣機。枳殼寬中下氣,厚朴除滿消脹,木香調氣止痛,共解術後「氣滯腹脹」之標。
活血化瘀(佐助):
- 桃仁、赤芍:活血散瘀,針對術後「血絡損傷」所致的隱性瘀血。瘀去則氣行更暢,兼防瘀熱互結。
潤腸通便(攻下):
- 火麻仁(重用1兩):質潤多脂,緩和潤腸,適合術後陰血未復、腸燥失潤者。
- 大黃(後下):瀉熱通便,後下取其氣銳,輕瀉而不傷正,與行氣藥協同「通因通用」,促腸道復常。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攻補兼施:以黨參、白朮固本,搭配枳殼、厚朴等行氣破滯,避免術後「虛不受攻」。
- 氣血並調:行氣藥(木香、枳殼)與活血藥(桃仁、赤芍)並用,符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理論,改善術後氣滯血瘀的病理基礎。
- 潤下結合:火麻仁潤燥、大黃瀉實,共奏「緩攻」之效,減少峻下傷陰之弊,適合術後體質。
此方體現「六腑以通為用」原則,通過行氣、活血、潤下三法,重建腸道「傳化糟粕」的功能,兼具標本兼顧之效。
傳統服藥法
黨參3錢,白朮3錢,桃仁3錢,赤芍3錢,枳殼3錢,厚朴3錢,木香3錢,火麻仁1兩,大黃5錢(後下)。
濃煎成50-100毫升,手朮後第1天開始服藥,少量多次分服,每日1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急腹症手術後24小時內服用,以免影響手術效果。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腸功能恢復湯, 出處:《新急腹症學》。 組成:黨參3錢,白朮3錢,桃仁3錢,赤芍3錢,枳殼3錢,厚朴3錢,木香3錢,火麻仁1兩,大黃5錢(後下)。 主治:急腹症手朮後,病人一般情況良好,脫水、電解質紊亂及低蛋白血症不顯著,手朮操作順利,腹腔污染較輕而不使用胃腸減壓、不禁止飲食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