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藥在胃氣痛片方劑中,主要發揮其行氣止痛之效。
烏藥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散寒、止痛、溫中散寒等功效。對於胃氣痛,尤以寒凝氣滯、胃脘疼痛者,烏藥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解除氣滯,從而緩解疼痛。
此外,烏藥還有理氣健脾的作用,能幫助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進一步增強胃氣痛的治療效果。
「胃氣痛片」方劑中包含「沒藥」,其主要原因如下:
- 止痛作用: 沒藥性溫,味苦,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胃氣痛所引起的疼痛,能起到緩解作用。
- 溫胃散寒: 胃氣痛常伴隨寒邪入侵,導致胃寒疼痛。沒藥溫性,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改善胃部寒涼狀態,緩解疼痛。
因此,在「胃氣痛片」中加入沒藥,可以起到止痛、溫胃散寒的雙重作用,幫助緩解胃氣痛的症狀。
胃氣痛片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效。胃氣痛多因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香附能疏解肝氣鬱結,調和脾胃氣機,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脾胃,助消化:香附亦具健脾和胃之效,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胃氣痛患者的消化功能,從而緩解疼痛症狀。
胃氣痛片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胃寒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 和胃止嘔:高良薑還能和胃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總之,高良薑在胃氣痛片中的加入,可發揮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對於寒邪犯胃、胃氣不和所致的胃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胃氣痛片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入肝經,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胃氣痛所致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乳香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可改善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胃氣痛。因此,在胃氣痛片中加入乳香,可以有效地緩解胃氣痛的症狀,促進胃氣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胃氣痛片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緩解疼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痛 的功效。胃氣痛常因肝氣鬱結、脾胃虛弱引起,白芍能舒緩肝氣,調節脾胃功能,達到止痛的效果。
- 改善胃酸分泌:白芍能 收斂胃氣,抑制胃酸分泌,有助於緩解胃痛、反酸、燒心等症狀,進一步保護胃黏膜。
綜上,白芍在胃氣痛片中發揮著重要的緩解疼痛和調節胃酸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胃氣痛片方劑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一、止痛作用: 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胃痛患者,五靈脂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胃脘疼痛的症狀。
二、理氣止痛: 五靈脂味辛,善於行氣止痛,能疏肝理氣,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胃氣疼痛、脹滿等症狀。
總之,五靈脂在胃氣痛片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止痛、理氣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氣疼痛,改善胃部功能。
胃氣痛片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因為丁香具有以下功效:
- 溫胃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胃寒引起的胃痛,丁香能起到溫暖胃部、緩解疼痛的作用。
- 行氣止嘔:丁香還能行氣止嘔,有助於緩解因胃氣不暢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
因此,丁香在胃氣痛片中能夠起到溫胃止痛、行氣止嘔的作用,對於緩解胃寒、胃氣不暢引起的胃痛有一定的效果。
胃氣痛片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胃部導致的胃氣痛、胃寒疼痛、脘腹冷痛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胃陽、驅散寒氣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茴香亦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胃腸氣機,消除胃部脹氣、腹痛等症狀。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胃痛,茴香能起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
胃氣痛片中加入鬱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鬱金性味辛、苦、微寒,入肝、胃經,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胃氣不和引起的胃痛,鬱金能起到疏解肝氣、緩解胃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胃痛,鬱金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總而言之,鬱金在胃氣痛片中,可以有效緩解肝氣鬱結、胃氣不和以及瘀血阻滯引起的胃痛,具有多方面的功效。
胃氣痛片中加入木香,是基於其「行氣止痛」之功效。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能理氣止痛,燥濕健脾。
胃氣痛多因胃氣不通,寒氣客於胃脘所致,木香能溫中行氣,驅除寒氣,緩解胃部疼痛。此外,木香亦能健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胃氣痛的症狀。
總而言之,木香在胃氣痛片中,發揮著行氣止痛、健脾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胃部不適。
胃氣痛片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肝氣鬱結、胃氣不和所導致的胃痛。
- 行氣消脹,降逆止嘔:青皮還能行氣消脹,降逆止嘔,適用於胃脘脹滿、噯氣嘔吐等症。對於胃氣痛伴有上述症狀的患者,青皮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青皮在胃氣痛片中發揮着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行氣消脹、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氣痛症狀,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
胃氣痛片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胃寒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肉桂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止痛止嘔的效果。
- 行氣活血,助藥力: 肉桂還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能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對於一些其他藥材難以到達的部位,肉桂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幫助藥效更好地發揮。
總而言之,肉桂在胃氣痛片中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行氣活血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胃氣痛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用於「胃寒疼痛」,症見心腹悶脹、鬱結不舒、時吐酸水、消化不良等。其病機多因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所致,屬寒凝氣滯之證。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寒邪犯胃則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氣滯則升降失常,故見悶郁、吐酸;脾胃運化失職,故消化不良。本方以溫散寒邪、行氣止痛為核心,兼顧和胃降逆、活血通絡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裡散寒:
- 高良薑、肉桂、公丁香、大茴香:此四味辛溫,直入脾胃,善散陰寒。高良薑專溫胃散寒,肉桂補火助陽,丁香降逆止嘔,大茴香理氣開鬱,共逐寒邪以治本。
理氣解郁:
- 香附、烏藥、木香、青皮、鬱金:此組藥物辛散行氣,疏通中焦鬱滯。香附為「氣病之總司」,烏藥溫通上下,木香調中宣滯,青皮破氣疏肝,鬱金活血解郁,合用能解除心腹悶脹、氣機不暢之症。
活血止痛:
- 五靈脂、乳香、沒藥:三藥均入血分,五靈脂炒用緩其峻性,善化瘀止痛;乳香、沒藥製後減其刺激性,共奏活血行氣、消腫定痛之效,針對胃痛日久入絡者。
柔肝緩急:
- 白芍(麩炒):炒後減其寒性,重在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辛溫藥配伍,可防溫燥傷陰,兼調和肝胃。
三、配伍思路
本方以「溫通」為主軸,結合行氣、活血、柔肝三法:
- 辛溫藥群(高良薑、肉桂等)散寒暖胃,從根本祛除病因;
- 理氣藥群(香附、烏藥等)調暢氣機,解決「悶郁」之標;
- 活血藥(五靈脂、乳香等)針對久痛入絡,防止瘀血內停;
- 白芍則為佐制之用,緩和諸藥辛燥之性。
全方寒溫並調,氣血兼顧,既符合「寒者熱之」的原則,又暗合「通則不痛」的治療理念,適用於寒凝氣滯兼輕度血瘀的胃脘痛證。
四、現代適用聯想
此方所治類似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屬寒證者,症見胃部冷痛、得溫稍減、噯氣泛酸等。其製劑工藝中「水煎烊化乳沒」與「乾燥製粒」結合,既保留揮發性成分(如丁香、木香),又確保活血藥的有效吸收。
傳統服藥法
烏藥15克,沒藥(制)5克,香附(制)15克,高良薑5克,乳香(制)5克,白芍(麩炒)30克,五靈脂(炒)20克,公丁香5克,大茴香4克,鬱金15克,木香8克,青皮(麩炒)10克,肉桂10克。
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上將烏藥、香附、鬱金、青皮四味水煎兩次,每次4小時。取藥汁烊化乳香、沒藥,過80目篩,沈澱6~8小時,取上清液,濃縮成稠膏。將五靈脂等其餘七味共研細粉,與上述稠膏攪勻,60~70℃乾燥,研成細粉,過100目篩,每100克藥粉加入澱粉7.5克,白糊精7.5克,砂糖5克,製成顆粒,60~70℃乾燥,每100克乾顆粒拌加潤滑劑0.5~1克,壓製成片,即得。每片重0.4克。
口服,每次5片,每日2次。早晚服或痛時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胃氣痛片不宜長期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胃氣痛片, 出處:《上海市藥品标準》。 組成:烏藥15g,沒藥(制)5g,香附(制)15g,高良薑5g,乳香(制)5g,白芍(麸炒)30g,五靈脂(炒)20g,公丁香5g,大茴香4g,鬱金15g,木香8g,青皮(麸炒)10g,肉桂10g。 主治:溫胃散寒,理氣止痛。主治:胃寒疼痛,心腹悶鬱,吐酸水,消化不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