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水膏

XIAO SHU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十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肝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2%
脾經 8%
小腸經 8%
腎經 7%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3%
肺經 3%
膀胱經 3%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水膏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在於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地消炎止痛,減輕水腫,促進水液代謝。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能瀉火解毒,清熱通便,且具有抗菌消炎、止痛活血的功效。在消水膏中,大黃可以通過瀉熱解毒,幫助消散體內積熱,從而達到消炎止痛,減輕水腫的效果。同時,大黃通便的功效,也能促進體內水分的代謝,進一步達到消水的效果。

消水膏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消水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水泡等皮膚病,黃芩的清熱燥濕功效可以有效緩解濕熱引起的皮膚炎症。
  2. 止癢消腫: 黃芩除了清熱燥濕外,還具有止癢消腫的功效。濕疹常伴隨劇烈的瘙癢和腫脹,黃芩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瘙癢和腫脹,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消水膏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其利水作用主要體現在利尿、消腫,可幫助體內水液代謝,排除多餘水分,從而緩解水腫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清熱解毒,消散體內熱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在消水膏方劑中加入赤小豆,可有效幫助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緩解水腫、疼痛等症狀。

消水膏中添加黃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消水膏常用於治療溼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黃柏可有效抑制濕熱,減少分泌物,達到止帶止癢的效果。
  2. 解毒消腫: 黃柏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抗菌消炎,抑制病原菌生長,有效控制炎症反應,減輕局部腫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水止癢的效果。

消水膏方劑中加入綠豆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綠豆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瘡瘍等,綠豆粉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緩解症狀。
  2. 收斂吸濕,保護皮膚:綠豆粉質地細膩,能吸附皮膚表面的水分,起到收斂吸濕的作用,並形成保護膜,減少外界的刺激,保護受損的皮膚組織,促進皮膚的癒合。

因此,消水膏方劑中加入綠豆粉,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並保護皮膚,促進病竈的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消水膏」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消水膏由大黃、黃芩、赤小豆、黃柏、綠豆粉五味藥材組成。

  • 大黃: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尿通便的功效,善於瀉下攻積,清除腸胃實熱。
  •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具清熱燥濕、涼血止血、安胎之效,能清泄上焦及肺經之熱,亦可清泄血分之熱。
  •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歸心、小腸經。長於利水滌滯、解毒消腫、補血養心,可利水滲濕,消除水腫。
  •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擅長清熱燥濕、退虛熱、殺蟲止癢,可清下焦濕熱,亦可退虛火。
  • 綠豆粉:味甘性寒,歸心、胃經。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消暑除熱,外用可解熱毒。

主治病症:

根據《太平聖惠方》的記載,「消水膏」主治「小兒疽毒腫堅硬,疼痛,攻衝四畔焮赤」,意即小兒瘡瘍,其病變特徵為腫塊堅硬、疼痛難忍,且瘡瘍周圍紅腫發熱,呈現出急性熱毒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劑的治療原理在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散瘀,多管齊下,共同發揮療效。其具體作用機理如下:

  1. 清熱解毒,瀉火散毒:大黃、黃芩、黃柏、綠豆粉均為苦寒之品,能夠清解體內熱毒。大黃可瀉下攻積,排除體內積熱;黃芩、黃柏清泄上、下焦之熱,尤其針對血分之熱;綠豆粉清熱解毒,可外敷解毒熱。諸藥合用,可清除體內熱毒,控制病情發展。
  2. 利水消腫,化濕散滯:赤小豆性味平和,能利水消腫。配合大黃利水通便,可排除體內濕邪,消除腫脹。
  3.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大黃活血化瘀,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因毒邪壅滯而導致的腫痛。配合清熱解毒之藥,可使瘀滯消散,疼痛緩解。

綜合分析:

消水膏以大黃、黃芩、黃柏等苦寒之品為主,直擊瘡瘍之熱毒。配以赤小豆利水消腫,綠豆粉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可謂攻補兼施。其主要針對小兒瘡瘍初期,病勢急而熱毒較盛的情況。通過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等綜合作用,達到消腫止痛,散毒祛邪的目的,使病邪得以外泄,正氣得以恢復,從而治癒疾病。本方配伍精當,可謂治療小兒疽毒腫痛的良方。

傳統服藥法


羊桃根1兩(銼),川大黃1兩(銼、生用),黃芩半兩,赤小豆半合,黃柏半兩(銼),綠豆粉半兩。
抽熱毒,消腫氣。
上為粗散。
用芸苔菜搗取自然汁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看白畔腫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厚一線,貼之,乾即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消水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羊桃根1兩(銼),川大黃1兩(銼、生用),黃芩半兩,赤小豆半合,黃柏半兩(銼),綠豆粉半兩。 主治:抽熱毒,消腫氣。主治:小兒疽,毒腫堅硬,疼痛,攻衝四畔焮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